觀點投書:我在布魯塞爾難民營,想家

2015-10-12 06:00

? 人氣

我在布魯塞爾兩個星期,五度進出這座公園難民營,每一回,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都有著令人欣慰的進展。「食物、衣服、飲水都不缺,我們最需要的,是政府加速核發身分的速度。」R和A異口同聲。受訓的比利時聯邦行政訓練學院計畫經理P說,比利時一天發出250張(難民身分證),目前已收容好幾千人,無法和德國相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公園難民營的海報,是大家共同願望--夢想成真。(作者提供)
公園難民營的帳棚學校。(作者提供)。

我問R,「公園裡多是中年男子,很少婦女和孩子,這個觀察對嗎?」「沒錯,他們多半是家中經濟支柱,一家人從敘利亞、阿富汗或其他國家出逃,妻小先待在抵達歐洲的第一站,可能是馬其頓或希臘,他繼續來到這裡,希望取得身分、找到工作,再把家人接過來團聚。他們在自己國家屬於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一群人,付得出錢給人蛇集團,才有機會出來。曾採訪過多位非洲元首的一名索馬利亞知名電視台記者,也是隻身先來。」

一個人漂洋過海,來到異鄉難民營,遇到在故鄉同校但不相識的同學。來自敘利亞的B和M,就是這樣。我們相遇的那個傍晚,他們正好從薯條卡車拿著現炸的薯條和蘋果汁出來,兩人都是24歲,唸的都是敘利亞阿勒頗大學,M主修經濟,B則唸法律,這一天,是他們來到布魯塞爾的第二天。

「我的家鄉曾經非常非常棒」,B這麼說,「戰爭之前」,M補充。阿勒頗是敘利亞第一大城,最近一次大規模血腥衝突發生在七月初,造成一百多人傷亡,而三年來不斷的戰火,已奪走此地數千條人命,阿勒頗老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訂的世界文化遺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另外,阿勒頗大學在2013年一月發生爆炸,包括學生以及住在校園內的難民共有83人罹難。

B和M都來自兄弟姐妹眾多的大家庭,離鄉出走歐洲的路也幾乎相同,交通工具都是汽車、火車、貨車、計程車和走路,從敘利亞出發,經過土耳其、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最後來到比利時,花了整整一個月。手機相片和臉書打卡,紀錄著離家愈來愈遠的這一趟旅程。9月24日是他們申請政治庇護的日子,B在兩天後透過WhatsApp告訴我,一切順利。拿到身分證件後,兩人首要之務都是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朝著律師和經濟學者的目標前進。

從敘利亞到比利時,B花了一個月的路程遠離戰火。(作者提供)
從敘利亞到比利時,B花了一個月的路程遠離戰火。(作者提供)

我和B和M,吃薯條配著蘋果汁,一邊聊天。開進難民營的薯條卡車,免費提供難民和志工熱騰騰的薯條和冰涼涼的蘋果汁。B和M和我分享號稱比利時國民食物的薯條,那是我一生吃過最好吃的薯條,也是一生喝過最香最甜的蘋果汁。因為,這兩樣食物,來自一無所有的難民大學生,無私的分享,也將會是我一生記憶深深的味道。

離開比利時兩個星期了,心終於沈澱下來,寫出與Z、B和M在難民營短暫交會的場景。想家,是他們共同的語言;他們,曾經在2015年九月,短暫停駐在布魯塞爾難民營;他們的前一站都是德國,而一波一波的難民潮,是德國統一25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Z、B和M,都不到25歲。未來更多個25年,不論在比利時或德國或敘利亞或伊拉克或其他地方,希望他們和世世代代的人們,都不再流下遠離家園的淚水。

*作者為NGO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幸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