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我在布魯塞爾難民營,想家

2015-10-12 06:00

? 人氣

B(左)和M(右),手拿著申請庇護的通知書、薯條和蘋果汁。(作者提供)

B(左)和M(右),手拿著申請庇護的通知書、薯條和蘋果汁。(作者提供)

 「我好想家,想念爸爸媽媽弟弟妹妹」,22歲的伊拉克大學生Z這麼說。這一天,是Z來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一處難民營的第四天。比京的秋天,多雨,這個下午難得雨停,但連日滂沱累積的泥濘和大大小小水坑,走得每一步路都小心翼翼。見到Z時,他正在仔細擦拭布鞋旁的髒污。在Z邀請下,我和他席地而坐在他家大門口聊天。家,是一頂桃紅襯著天青綠、藍色墊子的單人帳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八月下旬,Z從巴格達出發,一個人踏上千哩之外的未知之旅。身為長子,他肩負著家人的期盼,來到歐洲尋找沒有戰火的新生活,花了22天,他到達布魯塞爾,途中好幾晚睡在塞爾維亞叢林、也曾險些溺斃地中海,靠著意志力游泳上岸幸運獲救,這些辛苦與驚險,Z輕描淡寫,沒有太多情緒,但想到家人,他的眼眶溼了,「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家人」。

我和Z拿出手機,連上難民營的WIFI,對照著中文與阿拉伯文,用google地圖,他告訴我22天怎麼走過的。「從巴格達坐車到土耳其,搭小船到希臘某個小島,船翻了,我跌到大海,差點沒命,一直游泳一直游泳,被救起之後,換大船到雅典,再搭車一路經過馬其頓、塞爾維亞、匈牙利、德國,最後搭飛機來到比利時」,然後,「在這裡跟你分享我的故事--悲慘而且傷心,這裡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故事」。

Z在公園難民營的家和鄰居。(作者提供)
公園難民營的帳棚。(作者提供)

Z說,他沒有護照,沒有任何旅行證件,「給他們錢,他們會給我票,車票,船票和機票」,他口中的他們,是人蛇吧。他沒多說,我沒再問。「你自己睡在塞爾維亞叢林嗎?」「不,好多人,還有很多年紀比我小的孩子,甚至有新生兒」。不論大學生或小嬰兒,選擇或被選擇遠離家園,都只為了一種企盼。

粉紅色A4大小的通知書,是Z當下最重要的文件,他被安排9月21日到比利時內政部,申請政治庇護,希望他已經順利取得在此唸書與生活所需的身分證件。11月Z將滿22歲,祝福他在布魯塞爾的第一個生日,是人生全新的開始。

Z的家所在的這座難民營,與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僅僅一街之隔,本來是公園,八月底起,搭起好幾百個帳篷,成為來自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等地難民,到達比利時的第一個落腳處,也是等待難民證核發下來之前臨時的家。帳篷的五顏六色,是陰陰灰灰的布魯塞爾秋天少見的繽紛。帳篷裡的人,離鄉背井,刻在心上的,是對家與家人的思念,點綴的是忍不住落下的淚,呼應比京的秋風秋雨。

公園難民營的海報,是大家共同願望--夢想成真 (作者提供)
公園難民營的海報,是大家共同願望--夢想成真 (作者提供)

「這裡大約有兩千人,每天有人搬到庇護所,每天也都有新的人來」。志工R說。他是魯汶大學法律系一年級的學生,公園難民營八月底成型後,他每天晚上都來,負責巡守維護安全,也有志工負責衣物發放、飲食三餐供應、政治庇護申請手冊製作、水電及木工,甚至還有帳篷學校、媒體中心、電影院、足球場,而翻譯更是不可少,同樣就讀魯汶大學的A,是翻譯志工,父親來自突尼西亞,母親是比利時人,法文、阿拉伯文、英文都流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幸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