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這句話在民主國家適用嗎?電影《間諜橋》的思考

2015-10-28 14:13

? 人氣

儘管《間諜橋》的電影熱鬧而原著《間諜橋上的陌生人》縝密,但兩者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即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不論遇上任何事情,都不能把「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當作藉口拿出來說嘴並藉機行使警察/鐵幕國家才會用的步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勇於捍衛立國精神的律師事蹟

這則真實歷史故事起自於美蘇冷戰時期,CIA逮到一名駐美蘇聯間諜,在違反程序正義下企圖審判並處之以死刑。未免落國際口實,表面上顯示美國司法公正公平,美方找了位名律師來擔任間諜的辯護人。然而這位優秀的辯護律師唐納文(湯姆漢克飾演)偏偏認為證據不足,逮捕方式違反美國法律、訴訟過程又有瑕疵,所以積極為之辯護,此番「想幫間諜脫罪」的作為,惹惱了所有仇恨或恐懼蘇聯的美國人。

在非理性輿論的壓力逼迫之下,唐納文律師仍堅持他所以為的:

『既然自認為是個自由平等的國家人民,認為美國憲法會保障人人/公民的人權,那為什麼、憑什麼覺得一個來自外國的間諜不能享有這些權益呢?若因此就覺得他國人無人權,那麼這份狹隘心態、是否配得上這個國家的精神之所在?』

基於意欲捍衛憲法所說的「每個人都有答辯的權力」精神,唐納文為被告奮力辯護,最後還成功免除當事人面臨死刑的命運,但也使得他從一個名牌大律師、一度淪為過街老鼠,並讓家人遭受國人敵視。

歷史的意外讓事情產生了轉折:侵犯俄國領空的U2偵察機的飛行員被蘇聯俘虜了。沒被判除死刑的俄國間諜,成了美國得以和蘇聯談判換回人質的籌碼。

看電影的精采

《間諜橋》是不是另一部精采的《亞果出任務》?答案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確實,電影中的湯姆漢克演技沈穩且震懾人心、故事敘述條理分明而順暢、1960年代復古時空氛圍打造出說服力十足的歷史情境。最後片中人質交換過程甚至充滿緊張感,《間諜橋》就和《亞果出任務》最後把國人護送上機回國一樣拍得很懸心(就算你已經知道歷史、看片還是會緊張)。但這一次,好萊塢的功勞不在於提供假劇組讓國家去救人、而是在於好萊塢把一個本來很複雜的冷戰斡旋故事拍得好看易懂。

把一個難得要死的歷史故事化繁為簡、成為一部兼具政治批判與娛樂性的電影,《間諜橋》可以讓你過癮兩次,一是先看電影、二是再看原著。

你將會發現電影製作團隊(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和編劇科恩兄弟等人)有多麼了不起,先不講影片開頭讓俄國間諜透過鏡子來畫自畫像這種典型運用鏡像與畫作來表達此間諜是多擅長自我形塑與偽裝了,原著《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是一部法庭戲多且細、邏輯論述強悍的紀實(很多段落你得專心慢慢看、甚至看兩次才能龐大而詳細的理解),但電影在順暢劇情推演下,利用幾句關鍵對白就能講完原著故事裡複雜法律的基本脈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