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坐著計程車正準備從A地趕到B地時,司機大哥與我攀談,得知我的工作是心理諮商師,忍不住問我:「我小孩阿,小時候唸書都不用我煩惱,後來我叫他去念XX系,然後他考上研究所,看起來蠻順利的,可是啊,最近先是說論文寫不完,一直拖延著畢業,問他未來要做什麼,他也是一問三不知。這孩子從小就聽話又好管,唸書也算用功,本來想說不怎麼需要擔心,結果怎麼現在要踏入社會了,什麼都不知道,要怎麼辦啊?」司機大哥很憂慮地說。
在台灣,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傳統父母權威和整個教育體制的方式,大多會(希望)教養出一個聽話、順從權威、不要太有自己想法以免違逆權威的小孩(因為這樣比較好管教),所以當孩子有夢想、有自己想法,而這想法與「一般社會期待的所謂安穩、有錢途的工作」有所違背時,有些父母與師長會用一些言語讓你打退堂鼓,例如:「你太天真了、想的太少了、自以為是、你以為你有能力嗎、你要怎麼養活自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在這過程中,孩子不被鼓勵自我決定、該有自己的想法,「聽話用功唸書」才是最安全的模式。
問題是,到要踏入社會、要進入職場前,赫然發現當初父母與師長的建議,都不是未來的保證;瞬息萬變的社會,每過了幾年,職場與社會的生態都不一樣;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去念、去做就「保障」可以有無虞的未來。
而父母的保證已經不再有效時,很多被剝奪「決定能力」的孩子,在長久「聽話」的訓練下,失去自信、失去判斷力,失去了相信自己決定、執行並且負責之的能力;於是,當帶領者不再可靠,即使想要靠自己,卻發現自己該有的、自己做決定並負責的能力,已經消失殆盡。
我們花了十幾年的教育,教育出「聽話」的小孩,卻要短短的四五年間,要求他馬上學會自我判斷、自己決定、學會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的能力。
是不是太苛求了呢?
有個從小在國外唸書回來的長輩友人,最近因為小孩在學校發生了些事,很困惑的問我:「我在國外唸書的時候,如果我們說我們的夢想,老師們都會鼓勵而且贊成,怎麼在台灣,小孩講出自己的夢想,是人人都會嘲諷且唱衰,怎麼會這樣?」
這種「不能做夢、只能求現實與安穩」的恐懼,是一代傳一代的,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不停流動傳遞著;而當連現實安穩都不可求時,現在的孩子,能依憑用來做決定的信心,也越來越少了。
不知道我們能不能多給孩子一些做夢的權利、自主的權力、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力;然後,成為能與他們討論執行的可能性、支持他們追求夢想的強力後盾?
不只是給他們警告、威脅與恐懼而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周慕姿臉書
(原標題:當你對聽話的孩子說:為什麼你不能自己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