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香港電台鏗鏘集的「移民台灣」的專題,掀起了香港的一股討論熱潮。根據統計,2014年香港人移居台灣的人數是2011年的三倍,已達到7500人,但移民的人數,僅微幅上升至每年700人。這耐人尋味的數字背後,所反映的可能不是單純的移民台灣這麼簡單,其後更牽扯著近年來社會狀況的變化,造成這一股移居而不移民的現象。
這移居而不移民的現象反映的可能是:第一,香港越來越注重學歷和文憑,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在台灣唸大學,而他們所持有的正是移居證明。第二,香港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差,導致香港的創業者大舉遷移至台灣創業,一圓創業的冒險夢想。第三,由於香港的政治、社會環境惡化,讓原本有機會拿台灣身分的港人,先取得了移居的資格以防萬一,也為自己的未來多一分保障。無論是哪種可能,可以解析的是,香港正在崩壞中,不論是教育制度、商業交易行為、對政治的信心,都逐漸一點一滴受到侵蝕、瓦解。
回顧台港兩地的發展,台灣做為香港的他者,在七○年代或八○年代都不被港人重視,甚至認為台灣是落後、不文明之地。到了九○年代台灣的民主化浪潮後,更因為立法院與街頭層出不窮的打架場景,讓港人對於台灣的民主有著很深的懷疑,甚而會回顧自身的民主、法治、清廉作為最驕傲的核心價值。尤其是從港英時期所建立起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神話般的公務員團隊、「諮詢式政治」、「新市鎮─公屋─工業」的都市規劃方式,為香港的發展打下後時的基礎。
然而,在「回歸中國」後的水土不服,以及經濟發展面臨瓶頸,導致香港與中國的關係,在○八年之後隨著奧運的結束漸行漸遠。甜蜜期已過的兩地居民,從奶粉、幼稚園、生活空間的爭執,讓中港衝突在「反國教」、「光復上水」、「雨傘革命」等接連的街頭運動達到高峰。區家麟形容現下的香港:「在窒息的速度中,香港只剩下一群遺民,在車毀人亡前,爭取遙遠不可及的理想,守護著曾經嘗過的美好。」這略顯悲觀的說法,道盡現今港人對現狀的巨大空虛與無力。
一二年更是台港兩地的關鍵,梁振英在小圈子選舉下上台,台灣則是以一人一票決定了未來四年的總統。蔡英文在敗選感言的「最後一哩路」展現的高度和器度,更是當時候香港年輕人熱烈討論的大事。從觀察台灣大選,港人知道,他們離最後一哩路,雖然漫長,卻充滿希望。兩地政治型態的差別,一來一往之間加深了港人對民主台灣的嚮往,那是對香港政治的某種無奈投射,羨慕民主化後的台灣所擁有的權利。
當然,這裡所說的「再見」有兩個意涵:第一個是告別,這群來到台灣生活的香港人,不管在哪個層面上,或多或少的都告別了香港。告別家人、告別朋友、告別極權政治體制、告別過度的資本主義化社會與貧富不均,揚棄一切的過往,在東渡後的新大陸找尋安身立命的新生活。第二個意涵則是「回望」,頻頻在異地台灣回望自己的母土,在這樣的觀看過程裡,內心的標準正在比較台港的一切,都是在自我/他者的天秤擺盪,比較兩者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