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的ㄊ,是從說文解字的部首「ㄊ」(音禿,一聲禿)取形定音來的。
ㄊ是什麼意思呢?在甲骨文裡畫的是個倒立的「子」字:
說文解字就說這個字:「ㄊ,不順忽出也。从到子。《易》曰:『突如其來如。』不孝子突出,不容於內也。」因為是倒立的,所以這個「子」就變成不孝子了。
不過這個字在甲骨文其實是個簡寫,標準字形長得是這個樣子:
有個孩子,正從媽媽的產道裡生下來,頭部朝下,有些字還詳細地把羊水四濺的景象一併畫了出來。這個字是「毓」,意義是生育。現在我們寫的「毓」字左邊是個帶著頭飾的母親,右上角的「ㄊ」就是那個倒立的子,下面的川則是飛濺出來的羊水。
所以「毓」的古義並不是鍾靈毓秀的毓,而是生小孩。例如卜辭裡有「……亥,婦井毓」的例子,就是指生產的意思。說文另外保留了「ㄊ」的或:
這個字就可以看到還保留了生產時羊水外流的景象。
生產這個用法日後簡化成「育」,生兒育女的育。所以我們看「育」的上半部仍然還保留著「ㄊ」這個「倒子」的造型。(生)育後來有養育和教育的意義,那是事後衍生出來的字義。
不過這裡我們碰到一個麻煩,既然毓的本義是生產,照我們智人生產的一般狀況,胎兒頭先出來,這是順產才對啊。為什麼這個倒立的子,在說文解字卻會變成不順忽出的「不孝子」呢?
目前只能猜測許慎大人因為沒有見過甲骨、金文,只能憑「倒子」,轉義成逆子,最後才變成不孝子的解釋了。
毓(生育)除了轉化成育(養育),還轉化成后,天王天后的后。這是我們在甲骨卜辭裡發現的。最早發現這個字義的是王國維,他在卜辭中注意到毓字還有特別的用法:
- 庚子卜,爭貞:其祀于河,以大示至于多毓(一期)
- 丁丑卜,旅貞:王賓…自上甲衣至于多毓,無尤,在正月(二期)
- 甲寅貞:自祖乙至毓(四期)
這裡的多毓就是多后,而后在商朝卻不是指後宮王后,卻正是國王的代稱。上古典籍猶有這樣的用法,如:
- 尚書盤庚篇:右(佑)我前后。
- 詩經商頌篇:商之先后。
王國維因此斷定「卜辭此字又用為繼體君之后」。郭沫若則補充說:「后當是母權時代女性酋長。母權時代族中最高之主宰為母,母氏最高之德業為毓,故以毓稱之也。」
換句話說,上古時代,華夏民族曾經有母系掌權的時代,古人以能生育(毓)做為君長的稱號,即使到了商朝,換男系掌權了,這個毓(這時候應該唸后)的封號仍然沒有消失,卜辭裡仍然稱呼他們的先王是「多毓(即多后)」。
上古神話體系裡有一個「后羿」的例子,也是類似用法,后羿並不是名叫后羿,后羿指的是一個名叫羿的國王。
回到我們的「ㄊ」字,「ㄊ」在毓、育、后,各字裡面都是個倒立的小寶寶,有時候他是剛出生還帶著羊水,有時候他是遠古時代母系掌權的象徵,有時候則被後人衍伸又衍伸,好寶寶變成了壞寶寶(不孝子),但無論如何,ㄊ就是個小寶寶,這是毫無疑問的。
*作者為專欄作家(鼓勵老貓陳穎青的甲骨文研究,請給老貓的漢字偵查課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