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書展「愛玲進行式」風風光光地落幕了,來自各地的張愛玲粉絲、讀者、路人擠爆了現場,欲窺張愛玲留下的遺物。她的衣物,皇冠早年做過特展,並不稀奇,《小團圓》和《對照記》的手稿真跡倒是第一次曝光,彌足珍貴,最特別的該是模擬黑白照的等比例複刻版「張愛玲客廳」。
真實版張愛玲客廳,位於上海常德路195號的常德(愛丁頓)公寓六樓。1939年張愛玲從父親家中逃出後和母親、姑姑短暫住在這座公寓的65室一陣子,隨即赴港大借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休課後,1942年由香港回來至1947年都和姑姑住在這裡,前後發表了《沈香屑——第一爐香》、《沈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成名作品。
1943年十二月發表在《天地》第三期的〈公寓生活記趣〉,表達了正值創作高潮的張愛玲對這間公寓的澎湃情感,洋洋灑灑三千多字,通篇活潑機俏,是現今研究四○年代老上海風情的最好散文:
「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
在喧鬧聲中才有存活感的張愛玲,直到晚年在洛杉磯,鎮日電視機聲音開得震天價響,是對昔日繁榮上海原鄉的另類懷念。現在的常德公寓前,電車早沒了蹤影,車水馬龍,來來去去全是公交與的士、私家轎車,可幸的是還見著了輛黃包車,是胡蘭成曾經在雨天抱著愛玲上街的黃包車啊!
「梅雨時節,高房子因為壓力過重,地基陷落的原故,門前積水最深。街道上完全乾了,我們還得花錢雇黃包車渡過那白茫茫的護城河。」
老上海時節,土質液化好像已是都市現代化後的問題。如今大路寬敞坦闊,不見護城河,只見公寓一樓,開了家現代小咖啡館,入裡,牆上掛著張大大的張愛玲畫像,畫下擺著桌椅,書架上全是張愛玲相關著作。網路上有人拍了照,臉不紅地說這裡便是張愛玲客廳。
公寓大門告示「私人住宅謝絕參觀」,由窗玻璃探望進去,電梯口前的窄仄小堂堆滿雜物,著便服的女門房嚴謹把關,絕不讓絡繹不絕來朝聖的訪客跨越雷池一步,兇巴巴地揮手對探頭的旅客吼道:「不給看,出去!」
這和張愛玲誇讚日日讀新聞報,很有水平的門房氣質大不相同:「我們的開電梯的是個人物,知書達理,有涵養,對於公寓裏每一家的起居他都是一本清帳。他不贊成他兒子去做電車售票員——嫌那職業不很上等。再熱的天,任憑人家將鈴撳得震天響,他也得在汗衫背心上加上一件熨得溜平的紡綢小褂,方肯出現。他拒絕替不修邊幅的客人開電梯。」
來去上海多次,但那趟是特地來尋愛玲,不甘心就這麼離去,坐在那間小咖啡館喝咖啡想辦法,最終,就是進去了。是怎樣進去的呢?我是怎樣成為近年來唯一進去的人呢?半年後還有一場張愛玲特展再受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