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覺得妳該離開的糟糕男友,為何妳總覺得還好?心理師道出感情中「定錨效應」的可怕

2019-03-05 11:14

? 人氣

為何關係中,吃虧的總是我?

「定錨效應」無所不在,請務必清醒的活著。

「你還記得那位學姊嗎?短髮及肩,總是背著貓咪帆布袋來上課,長相秀氣、可愛的那一位?」我們相約在松江路上的咖啡店。畢業後多年不見的我們,聊起了彼此近況,還有更新了共同朋友的現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記得啊!她人很好,雖然不算很熟,只有在系上選修才會遇到,但我記得她很照顧學弟妹,都會大方地把筆記借給我們這種玩社團玩到凌晨,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接著上課的學弟妹呢!」想起了親切的學姊,我的嘴角不自覺地漾起了淺淺微笑。

「她怎麼了嗎?」突然被提起,感覺不太尋常。「她跟她男朋友前陣子分手了,就是大學時期那一位,在一起都快十年了呢。據說他一直有動手打人的傾向。最誇張的一次,還曾經把學姊拖進洗手間,把她的頭整個壓進去盛滿水的水槽裡。」同學一臉嚴肅,並且壓低音量地說著。我聽了當場瞠目結舌,完全無法將這樣的畫面,與腦海中笑容可掬的學姊想像在一塊。

也許是因為發生在相識的朋友身上,讓我瞬間感到毛骨悚然,並且餘悸猶存,接著升起一股深沉的悲傷,也帶來更深層的省思。為什麼?為什麼會形成這麼一個難以逆轉的長期負向循環?直到過了好久,我們都各自畢業,並且進入職場好多年,她才選擇了分手離開,終止這樣的關係呢?

這讓我想起一個被廣泛運用的心理學概念,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定錨效應是認知偏差的一種類型,它在一九七三年,由丹尼爾‧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 特沃斯基(Amos N. Tversky)所提出,意思是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誇張的、驚人的或難忘的訊息,進而產生了過度偏離事實,甚至扭曲的認識

一般人在進行判斷時,容易受到最早取得的資訊(也就是定錨點)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訊息支配。人們傾向於利用這片段,但其實不完整的資訊,快速做出決定,然後面對接下來的決定時,又會再以第一決定,也就是先前的決定作為基準點(也可以說是參照點),繼續逐步修正。一路發展下來,就會出現和最初的狀況與客觀的事實有極大出入的情形。以旁觀者來看,就是當局者迷。

一開始小輸,後來輸得一塌糊塗

舉個例子,就像遇到恐怖情人一樣。怎麼說呢?在交往過程中,兩人濃情蜜意固然美好,但若遇到意見不合、瀕臨分手時,對方痛哭流涕、揚言要傷害自己,拜託你再給他一次機會。你心軟答應了,生活平靜下來。誇張的行徑或許暫時沒再出現,但是接下來,對方一下子情緒不穩、容易動怒,抑或是有時對你異常冷淡、愛理不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