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南洋到底生成什麼模樣?我們又如何抵達歷史中的南洋?

2018-09-06 00:00

? 人氣

台灣柳春春劇社與馬來西亞導演區秀詒合作的《南洋情報交換所》The Nanyang Intelligence Bureau,透過「身體」與「聲音」,探索亞洲歷史的流轉與變異。(圖/兩廳院提供)

台灣柳春春劇社與馬來西亞導演區秀詒合作的《南洋情報交換所》The Nanyang Intelligence Bureau,透過「身體」與「聲音」,探索亞洲歷史的流轉與變異。(圖/兩廳院提供)

南洋

南洋到底在哪裡?南洋又到底長什麼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中國近現代的小說裡,南洋往往是那些作姦犯科的人為了躲避仇家、逃避重刑甚至死罪而避居的地方。除此之外,清末民初還有另一波往南洋去的驅力,反對清朝統治的革命人士在革命未能成功、又需要逃難並找尋新的資助可能性之際,也常常往南洋的方向走。然而,除了這兩個我們較為熟悉的、歷史上的「南洋」印象之外,老一輩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士的「南洋」記憶,或許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在《凡爾賽條約》中委任日本統治,日本特別設立「南洋廳」加以管轄的內南洋(也就是現在的南洋群島)與外南洋的區分,台灣作為內南洋與外南洋(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亞與澳洲等地)的接榫點,恰恰是日本帝國南向整個中南半島野心的起點。對於現在被稱為「台灣人」的台灣島上這群人來說,歷史上的南洋總是不那麼清楚。或許受了當代旅遊宣傳短片的影響有些椰影搖曳,沙灘棕梠樹,也可能在美國影集的影響下,從佈滿瘴癘之氣的熱帶叢林中躍出猛虎與共軍,或者是逃回戰場的英雄。

在歷史記憶中迷航

由柳春春劇社製作、區秀詒導演、鄭志忠與Ayam Fared合演的《南洋情報交換所》,恰恰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彷彿聽過,或許還算熟悉,要問起來卻無法確實描摹其景象的南洋。《南洋情報交換所》首先是一個仿若歷史的故事,卻又不是一個具體發生的歷史故事。或者我們應該說,這是一個發生在歷史事件之間的故事,卻同時也是一齣在歷史記憶中迷航的戲劇。一個迷航的情報員Z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他失去了所有可以幫助想像的歷史角色與社會脈絡,甚至失去了可以建立穩定感的語言。在所有這些可以依憑的印象都不再有效的時候,歷史記憶中迷航的他在移動過程中開始與環境接觸碰撞,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軌跡觸發了不同的歷史回聲,甚至誘發出一個滯留在這些記憶所繫之處而從未離開、仿若記憶幽魂的A,不斷地隨著Z的移動而像黑膠唱片一般地訴說曾經的歷史所留下的刻痕。

影像與思維

受電影訓練出身的區秀詒,一直以來都非常在意影像與我們的世界觀建立之間的問題。不同於多數電影工作者對於影像的全然信任,區秀詒總是自問:過剩的影像消費是否制約了我們的想像力?她甚至認為,影像科技的發達與過剩的影像消費讓我們往往自動腦補,只藉著少數影像卻就自動跳接到曾經看過的其他場景,視覺帶領著思維自動前行,換句話說,影像成了我們無意識。越來越快速的電影特效與越來越巨大的影像場景,不管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已經先於我們、抵達它們為我們製造的未來,從而封鎖了我們可能的未來。對於區秀詒來說,恰恰是這種視覺技術的快速發展,最大幅度地讓我們自願將自己的身體牢牢地監禁在椅子上,不管是在看電影的時候,還是日常在使用電腦的時候,卻還自以為已經快速地突破邊界,去到另一個世界。如何突破日常影像消費習慣對於想像力的桎俈,越過各式各樣影像無意識的邊界而抵達另一些可能性,就成為區秀詒念茲在茲的事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