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廢棄物掩埋場印象 從美感設計出發

2018-11-14 08:00

? 人氣

日本瀧野鈴蘭丘陵公園利用地質特色營造休憩園區。(圖/建智知識提供)

日本瀧野鈴蘭丘陵公園利用地質特色營造休憩園區。(圖/建智知識提供)

在台灣,大多數民眾聽到有關廢棄物掩埋場議題,可能浮現荒涼、偏僻等刻板印象,畢竟過去處理一般垃圾與事業廢棄物的方式,較少從源頭思考如何設置,也對掩埋場究竟該如何設計,包括整體環境外觀與功能,有較多考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環境專家對話論壇討論中,中國科技大學設計中心主任周天民認為,設計者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將原有事物予以「轉換」,把條件較差的建築或空間,甚至結構上的美感不足,轉換為可以吸引大眾眼光與有效使用。周天民強調,美感是從邏輯而來,邏輯正確才會有美感,也才能解決問題,並不一定只是從視覺去改變,而要調整邏輯。

周天民表示,如果在永續發展基礎上,做到垃圾減量與妥善運用資源之後,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最終處理,就必須思考將掩埋場的劣勢轉為優勢,也必須要有文化的基礎才能永續,藝術與美感正是產生文化的過程,還要設計出能「親民」的空間,並且將危害降到最低,讓場地本身的個性容易拉近與人的距離。

周天民舉出以色列 Hiriya 生態公園(Hiriya Recycling Park)案例,當地原本是大約 2000 畝的掩埋場,但自2001年開始改頭換面,場地中少部分大約 150 畝做為回收物製作站,其他廣大空間包括腳踏車道,生態研究沼澤以及極限運動場,平時作為體育競賽、親子活動場所,環境教育體驗之用,還有以色列全國最大、可容納5萬人的圓形劇場,可舉辦藝文或音樂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該場地所產生的沼氣,也被收集成為綠色能源,就近提供利用,這就是把劣勢轉為優勢的典型案例。

中國科技大學設計中心主任周天民。(圖/風傳媒攝)
中國科技大學設計中心主任周天民。(圖/風傳媒攝)

而若以日本東京都以「夢之島」命名的人工島來看,過去從1950年代開始作為垃圾掩埋場,但也在70年代後期,逐漸透過環工技術改善當地環境,重新思考空間設計利用,作為棒球場、娛樂設施、景觀碼頭,可供民眾親近使用的公共空間。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張添晉教授則認為,從東京的案例解析,即使後續增加「中央防波堤外側掩埋場」至今仍在使用,都朝著提供民眾休憩與環境教育學習、甚至可藉一日自由行,由專人引導介紹,這種活潑設計規劃,並非過去我們對於掩埋場的刻板印象。張教授表示,他實地參訪時印象最深的是,有老師帶著小學生到當地,請小朋友們對著大海喊著「我一定要做垃圾減量!」當作是對日常中身體力行環境生活的承諾,活動非常有意思,也可從東京垃圾減量的實際數字,看出成果,就是因為垃圾量減少了,讓掩埋場容納空間充裕。

日本北海道瀧野鈴蘭丘陵公園,是許多家庭親子共遊的知名景點,利用當地特有火山熔岩遺跡與開闊地型,將自然景觀與遊憩、學習兼容整合,從野炊烤肉區到有趣的熔岩溜滑梯,改變民眾接觸特殊地型地貌的印象和經驗,也提升札幌地區觀光旅遊價值。

同樣屬於空間寬闊的掩埋場用地,還能有哪些設計概念,「翻轉」場地的單一用途與刻板印象?周天民認為,由於一般市區內很難找到足夠空間設置數個大型裝置藝術,而裝置藝術所產生的趣味性與滿足民眾對藝術好奇,不僅可造成群眾聚集力量,也能提升國民文化認知,類似這樣的生活美感任務,非常適合在場域寬闊地方進行。此外,舉辦具有主題性質的音樂節、提供年輕朋友或樂團不插電音樂演出,在國外類似的空間設計實際案例,都有好的效果。

周天民還舉出「寵物生命館」設計概念,用來紀念放置相依為伴的寵物身後居所,國外案例還將寵物名字以藝術造型呈現,有秩序地放在園區內,不像人類墓園充滿晦澀,讓寵物的歸所充滿了更多的愛,飼主回到園區內能回憶著溫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