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綠色金融,公營行庫敢當領頭羊嗎?

2019-03-16 07:30

? 人氣

蔡政府大推風電,官員要公營行庫當綠色金融的領頭羊,但行庫卻對風險仍有疑慮。(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蔡政府大推風電,官員要公營行庫當綠色金融的領頭羊,但行庫卻對風險仍有疑慮。(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日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說,離岸風電專案融資商機今年起邁入關鍵期,行政院將逐案了解進度、排除投資障礙,盼公股行庫扮演「綠色金融領頭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番話聽在行庫耳中,應該是既有道德勸說、又有威脅壓迫的味道在內;那些多被視為『老藍男」的公營行庫高層,一定是左右為難、甚至感到害怕─雖然是公營行庫卻不敢、無能大力支持政策,因為風險高又擔心未來惹禍上身。

行庫對綠色金融猶疑的原因很多,基本面是國內的銀行對風電產業,從法規、財務到工程、電網併聯等都陌生,如何評估風險、掌握計劃缺乏專業,這條「學習曲線」不是那麼容易、也還在初期階段。甚至不談風電個別產業,國內金融機構長期從事的主力還是以「抵押、貸款」為主要架構,對所謂的「專案融資」作得少。

再來是行庫大概都還活在「慶富案」的陰影下。5年前(2014年),在國艦國造政策下,民間的慶富造船以350億標下海軍6艘「獵雷艦」標案;身為公營行庫的第一銀行,當時是支持政策,擔任205億聯貸案的主辦行,參與銀行全部共9家,清一色是公營行庫。結果2017年慶富出現財務危機最後違約,銀行團吞下至少120億元的呆帳。為此,一銀董事長蔡慶年被撤換,政府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因此,現在要行庫聽到「配合政策、支持政府」就義無反顧的跳進來,大手筆承攬綠電融資,難矣哉;因為慶富案的教訓就是:支持政策並不是免死金牌,萬一貸款出了事,責任還是要背。

雪上加霜的是,綠電還有一個其它專案融資少見─或甚至絕無僅有的風險,叫「政治風險」。

銀行貸款時,大部份時候專注在案件本身即可,嘗試掌握這家企業(或專案)所在的產業前景與本身經營能力,從而評估其還款能力,當然,還有對抵押品現在與未來價值的估算,看萬一出事時能否保全債權。很少如風電一樣有難以掌握、甚至全然無法評估的政治風險。

因為,風電融資幾乎全部採「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方式,開發商還款來源就是未來的發電收入,銀行沒有擔保品可供追索,也無法向開發商母公司追索,因為所有債權債務關係僅止於SPV公司(特殊目的公司);不論是完工後因輸配電設施未能配合而無收入,或碰上自然因素(颱風、地震)導致設施損壞無法供電,沒發電沒收入就沒還款,銀行無法向開發商要求還款。而風電收入來自政府保證的高躉購價格,一直受到不少批評,未來如果民進黨下台,很可能新執政者會要求變更和約甚至廢約,這將導致原先的財務預測改變,甚至開發商不願繼續投資,銀行團很難算出並移轉這個政治風險─這種政治風險其實是有前例。

台灣在20年前左右,曾經陷入缺電困境,因此在1995年公告開放民營電廠(IPP)興建,前後有9家IPP成立並與台電簽訂25年的購電合約,這些IPP每年可提供300多億度的電。但在馬政府油電雙漲引發社會反彈後,綠營把矛頭對準收購價格較高的IPP,施壓要台電修改合約降低購買價格。9家IPP雖然拒絕,但台電最後還是以各種手法讓IPP接受降價。

官員口中包含風電、太陽能、甚至包括太陽能面板製造等在內的「綠色金融」,合計至少在5000億到1兆元之間;正面看是苦於濫頭寸、資金滿手的銀行,投入綠色金融可去化資金、賺取利息,更兼支持政策、政治正確;負面看則是風險是否可控在未知之數,貿然投入未來可能要吞壞帳,公營行庫主管還可能要「負政治責任」。

蔡政府如果真希望公營行庫投入綠色金融,該作的是想方設法提升銀行的專業、降低其風險,當然,還包括銀行與主管的「政治風險」;至於公營行庫是否該投入綠色金融,自保、同時也是保全銀行之道,就是排除政治干擾、回到專業評估作決策;如果缺乏專業、風險過高,這個「領頭羊」不當也罷!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