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未來北京對股匯房三市的拉抬刺激,未必完全就沒有,但應該會更收斂、更小心。就如「權威人士」說的:「恢復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去掉一些不合時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製造泡沫,這個教訓必須汲取。」「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槓桿的幻想」。對貨幣政策是強調「穩健」,財政政策則強調「積極」,這個主調應該是相當確定了。
而去年以來開始的「去產能過剩」、整頓殭屍企業、放手讓無法生存的企業倒閉,這條路明確要走下去。「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必須明確,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
因此,未來外界應該可看到越來越多原本以為有政府支撐的國企倒閉結束,不要太訝異,這會是另一種「新常態」。官方唯一介意者是殭屍企業倒閉後下崗員工的安排,「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殭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因此要「保人不保企」。
這篇「權威人士」的發言,很可以代表北京的經濟政策再從短期刺激重回長期結構改革為重。但2年多前,中國經濟開始放緩時,官方也曾口徑一致、多次強調不會搞短期刺激措施,但最後還是屈服在「保增長」的壓力下。這次透過「權威人士」向外界告知要捨短期刺激、堅持長期改革,雖然是正確之政策方向,但最後是否能持之以恆、不向增長滑落的短期政治與社會壓力低頭,則必須再觀察。
而對台灣而言,如果北京政策如此且能堅持,中國經濟「要走L型」,3-5年(甚至永遠)都不會再見到過去的高成長,出口中國占整體4成的台灣,就該警惕加油,不必寄望中國經濟重現火熱,大家一起「雞犬升天」、快速復甦。掌握中國經濟的「質變」商機可能更重要。對台灣整體經濟而言,未來幾年則可能也要跟著中國「走L型」─也就是說3-5年都在低檔盤旋,也許大家皮該繃緊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