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生署長、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葉金川去年發現罹患淋巴癌(Lymphoma),作家黃春明、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也都是淋巴癌患者。經歷兩隻眼睛開刀、電療與標靶治療的葉金川,14日出席《康健雜誌》「與癌共處」論壇,談到罹癌對他的改變,就是終於可以擁有健康規律的生活。醫師也強調,不用太在意是否會復發,重要的是不要再過病人的生活,而是過「健康」的生活。
淋巴癌有「沉默癌症」之稱,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2年台灣新增2287名淋巴癌病患。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姚明指出,淋巴癌為50幾種疾病的通稱,不同種類的淋巴癌有不同的特性、療法,其中又以藥物治療為主,搭配放射線治療、手術治療等。
搞懂淋巴癌 等於搞懂所有器官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尚儒表示,淋巴細胞分布全身,仍以全身性治療為主,他笑著說,當有一天搞清楚所有淋巴癌時,你就知道了所有醫學細節,因為所有器官已都認識了一遍。
對於發現疑似淋巴癌徵狀時,吳尚儒強調,99%的癌症診斷最重要的都需要先進行切片,而非直接找血液腫瘤門診,「長在哪裡就去找那個門診」。確定為淋巴癌後大部分患者可能要再抽骨髓,判定癌細胞是否已入侵醫學影像無法照攝之處。
吳尚儒表示,現實上台灣面對淋巴癌所使用的治療骨架仍是化療,面對化療時最理想的狀況是「量身訂做」,但究竟實際上標準為何?吳尚儒指出,可以去思考若在50年前沒有任何藥物能治療時,癌細胞的自然進展有多快。若只能存活幾個禮拜,則為高惡性度,但若積極進行化療,有機會可以完全根除;反之若可以存活3-5年,基本上可以不用馬上治療,也很難完全根除。
去年5月完成淋巴癌標靶治療的葉金川談到,骨髓穿刺手術並非真正的痛,而是等待檢驗結果是2期還是4期前的不安與煎熬。之後葉金川的主治醫師、慈濟醫院院長高瑞和通知確認骨髓裡並沒有淋巴癌細胞,2期淋巴癌用電療治療即可,若經濟許可,建議自費做標靶治療,降低復發機率。
葉金川:最大的改變在於可以拒絕喝酒、大方去爬山運動
葉金川表示,健保並未給付標靶治療,若自費需要價30萬,但他認為遵照醫師建議最重要,就算沒有也要借到30萬。他也笑說,健保若連這都給付,早晚都會倒,因為治療方式是會隨時間而降價。對於結束療程已1年,葉金川表示,最大的改變在於可以拒絕喝酒、「大大方方的去爬山運動」,找回健康規律的生活。
對此,吳尚儒也指出,病患接受治療回到正常環境後,應是「不再成為病人」,而非一天到晚自認還是病人過度擔憂。他強調,在下一次復發之前,沒有人能說你有病,人生應該是好好抓住這段「你身上一點都沒有病」的時間,去做你想要做的事。
黃聖懿:台灣人口老化嚴重,血癌上升率是癌症第1名
除淋巴癌外,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聖懿也指出,台灣目前人口老化嚴重,血癌發生率上升率已是所有癌症第1名,每年新增500例,其中老人最容易罹患的「多發性骨髓瘤」已占癌症1%。「多發性骨髓瘤」的特徵為高血鈣、腎功能異常、貧血、易骨折、尿液泡沫久不散去,治療方式主要為標靶治療,未來將朝免疫療法邁進,但最重要的還是「支持療法」,即病患能有家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