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對黃金價值判斷差異不大的前提下,黃金因著大體上有限的供給量,而長時間維持一個穩定的內含價值,才會脫穎而出,為人們作為交易媒介。
後來交易媒介由黃金演變成法幣,過程就與全球政經變化息息相關了。事實上,當今法幣的源頭是民間銀行發行的紙鈔。紙鈔在人們心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有金或銀作十足準備,可以說由便利的需求出發,一種作為金或銀替身的物件。人們願意使用紙鈔做交易,是因為人們願意使用金或銀作交易,並且相信紙鈔發行商。
隨著紙鈔發行收歸國有,以及經過十九世紀諸國競爭與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複雜的政經發展,全世界不可能再維持黃金的準備率,終於使美國在1971年正式脫離金本位,而多數國家為維持穩定與發展,則以美元作準備。至此,法幣成為全球權力機構共同維持的交易媒介,成為當今制度的肌理。
以內含價值而言,法幣並非如黃金引發人類原始慾望,而是在強制力下,人們「決定」接受體系給予法幣的內含價值。有時,如果人們對強制力的判斷改變,也可以決定不接受某法幣的內含價值,或者自行決定另一個價值。
既然人們可以「決定」法幣的內含價值,自然也可以「決定」比特幣的內含價值。會有對法幣以外交易媒介的需求,是因為法幣、以及整個法幣依賴的體制,已為所有人帶來許多問題。
當今世界體制,是在16、17世紀開始西歐諸國為支應競爭發展出的體制基礎上,再經歷民主運動形塑現代政府的決策機制,並經過二十世紀劇烈政經變化,以致二次大戰後由美國主導秩序,經歷複雜的發展過程而成。
這體制在今天,可以簡單描述成,各國因美元本位而大程度地配合美國聯準會的政策,而美國聯準會優先考慮美國政經狀態制訂貨幣政策,而美國政經狀態又時常受政府政策影響;除了以軍事與市場優勢確保由美國主導世界秩序這個恆常不變的目標之外,其他重大政策往往是政客順應民意所為,短期吸引人但長期後患無窮。
這種政策最近的例子,就是小布希在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之後進行的買房補貼措施。買房補貼再加上華爾街順勢而推之後,使許多人民感覺生活改善,並刺激美國經濟重新成長。但作為一種貨幣寬鬆政策,同時也造成房貸信用泡沫,並在破滅後催生2008年金融危機。此危機重複過去的解決方法,只是規模必須更大,聯邦準備將鉅額流動性打入經濟體,總資產由2008年9月的9,250億美金最高激增到4.5兆美金,爾後雖有下降,至今仍是4兆美金。
美國為拯救經濟對經濟體打入流動性的作法,或者直白地說就是印鈔票,不是一次兩次了。其潛在產生的購買力下降,與資產價格膨脹導致的財富重分配,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發生得甚至更嚴重。而不合比例的保護美國某些人的冒險損失,在他們損失前已賺進大把鈔票時,也很難說是公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