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蔡英文只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

2016-06-09 06:40

? 人氣

經濟部長李世光30日出席「歐盟創新週」活動,希望透過與歐盟強化產業合作關係,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林惟崧攝)
經濟部長李世光30日出席「歐盟創新週」活動,希望透過與歐盟強化產業合作關係,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林惟崧攝)

其實回顧2010年底的五都選舉,到2012年初的總統大選以及2014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最後再到2016年的總統選舉,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九二共識」、「對中政策」以及「凍結台獨黨綱」等兩岸關係議題在民進黨內部還沒有取得共識,但是民進黨在台灣內部公共政策和社會動員方面形成了新的政策路線,這就是倡導社會公平分配的政治話語體系。而催生民進黨這種新政策路線的人物,就是蔡英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正是在黨內青壯派積極反思和醞釀改革的背景下,蔡英文啟動了檢討民進黨政治路線的改革措施。從2008年5月到2012年2月,在台灣貧富分化和民進黨中生代推動政黨轉型的背景之下,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逐漸走上「中間偏左」的政治路線。

2011 年8 月蔡英文謀劃已久的《十年政綱》公佈,標誌著她的分配正義框架的形成和民進黨「中間偏左」路線的回歸。該政綱總論列出民進黨的六項基本主張,即就業導向的優質經濟、公平分配的互助社會、永續發展的安全環境、多元開創的教育文化、人民參與的民主深化以及多邊穩定的和平戰略。

可以預期,在分配正義方面,蔡英文將發揮過去幾年的政策積累和社會動員經驗,結合台灣內部分配問題進行更詳細的闡述。從這個維度看,蔡英文似乎是認識到了問題所在。

蔡英文真的認識問題嗎?

但蔡英文真的認識到了問題嗎?實在難言肯定。以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所述的「新南向政策」為例,就在4月13日,民進黨中常會特地作了一次「新南向」的專題報告,當時民進黨發言人楊家俍會後轉述蔡英文的話,「這將會是我們下一個階段這個國家重要的政策」,可見其重要性。但是,當年台灣的「南向政策」是「走出去」的問題,都未能成功;更何況,今天台灣的問題,並不是去哪兒的問題,而是誰來台灣投資的問題。

台灣與韓國印尼柬埔寨緬甸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成立大會 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
台灣與韓國印尼柬埔寨緬甸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成立大會 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

蔡英文雖然洋洋灑灑地提出了五大創新計劃,並精準掌握到,台灣產業所迫切需要的是整體創新;但另一方面,她的計劃其實是需要透過投資引導創新,但這些力量並非掌握在蔡英文的手裏,而「新南向政策」更是牛頭不對馬嘴

事實上,蔡英文的講話中也似有若無地透露些許疏遠大陸的用心。除了在第一部分「經濟結構的轉型」中提到會積極參與多邊、雙邊經濟合作和自由貿易談判,其中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外,在第四部分「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論述中,尤其提及「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係」,從中可見,蔡英文沒有把兩岸經濟作為台灣經濟發展主軸的意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