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人員舉例,2016年6月,有民眾通報在金門料羅灣沙灘出現一隻死亡的綠蠵龜,查證後得知是同月由廈門收容機構野放的3隻海龜之一,從野放到被通報死亡不過短短4天。經研究室解剖後,發現其體內臟器周圍脂肪肥厚、代表曾被妥當照料,但食道、大小腸均沒有食物,胃腸內卻有一段塑膠硬管和尼龍繩漁網,推斷應是誤食垃圾而進食、最後死亡。
除此之外,海龜也可能出現腸套疊,當廢棄物勾住海龜前段的腸子,因腸子會不斷蠕動,前段的腸子被往後拉、跟後段腸子套在一起,就會造成腸子阻塞而喪失功能。「很難救。」程一駿表示,國內和國外都曾發生海龜腸套疊的案例,不論是餵食礦物油、或者開刀取出異物,治療效果都很有限。
擱淺的海龜增加了!突顯越益嚴重的海廢問題
今年4月,成軍剛滿1年的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公布2019年第一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針對海龜的部分,1到3月共有103隻海龜通報案件,排名前三名的縣市分別是新北市、澎湖縣與台東縣,其中82隻死亡,21隻活體已釋回或收容;與2016到2018年3年第一季的平均數量相比,海龜多了40隻、鯨豚亦多出9隻。
雖然大部分死亡的海龜,因死亡多日,或者併發多重病症,往往難以找出確切死因與病因,海洋廢棄物對於海龜的影響仍然很顯著。海保署海洋生物保育組專門委員柯勇全說,海龜也可能被釣線、漁網或塑膠繩纏繞住,無法游泳、浮上海面換氣,因而溺水身亡。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曾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每年有800萬公噸的塑膠流入海洋,等於每分鐘將一垃圾車的塑膠倒進海裡,全世界正深陷海洋廢棄物污染的泥淖,台灣也不例外。
海保署副署長宋欣真表示,未來將努力爭取預算,針對台灣的海廢之密度、分布進行長期調查,同時也會蒐集國內外資訊,研擬清理海廢的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她強調,希望民眾都能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從源頭減量才能有效防治海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