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霍亂大流行、倫敦大惡臭與近代衛生下水道的起源

2019-06-30 07:20

? 人氣

歐洲、日本皆因霍亂(疾病)的流行而發展下水道的建設,圖為下水道示意圖。(資料照,取自台北市工務局)

歐洲、日本皆因霍亂(疾病)的流行而發展下水道的建設,圖為下水道示意圖。(資料照,取自台北市工務局)

【150年前,全球各地的城市,喝水就像玩俄羅斯輪盤賭博。想到十九世紀都市最具特色的殺手時,總會自然而然想起令倫敦居民提心吊膽的開膛手傑克;但在維多利亞時代,真正的城市殺手是遭污染的供水所產生的疾病(註一)】

什麼是霍亂?

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的某些致病株(目前霍亂共分為155個血清群,但只有O1群和O139群會引發腸胃疾病)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傳染病,主要經水、食物、蒼蠅及日常生活接觸傳染,一般人感染之後,只要2~3天的潛伏期(最短只有數小時)就會發病。霍亂弧菌進入小腸之後,具極性的鞭毛(flagellum,為細菌的運動器官)可將霍亂弧菌推入黏膜層(Mucosa),它們能接觸宿主的上皮細胞,這裡是細菌主要增殖的地方。大量增殖的霍亂弧菌會全部黏合在一起,多達數百層,將小腸表面完全覆蓋住。其中──霍亂毒素(CTX-Cholera Toxin)和毒素共調節菌毛(TCP-Toxin Coregulated Pillus)是導致霍亂弧菌產生毒力的重要致病因子。它們會導致小腸主要的代謝功能紊亂──使得小腸失去吸收水分的能力,同時大量的排出體內水分──即不斷的腹瀉、嘔吐。人體在嚴重脫水之後,體內的血液量會減少,血液變得越來越黏稠。當血液量變少之後,為了維持血壓,首要保護大腦和腎臟這兩個重要的器官,心臟不得不加快收縮舒張的頻率。但在這個時候,因為血液不夠分配,就會導致一些次要的器官──比如膽囊和脾臟不得不暫時停止運作,使得四肢的血管開始收縮,使得發病初期的患者,因大腦依然能得到足夠的供血,出現意識清楚但身體機能逐漸麻痺、癱瘓的病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90628-賈忠偉觀點附圖一
1855年時事插畫描繪科學家、有電學之父稱號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捏著鼻向泰晤士之父遞上一張白卡紙,讓祂親身了解泰晤士河水質,戲謔他投稿《泰晤士報)》呼籲市民要正視泰晤士河的惡劣衛生問題。(註二)(圖/作者提供)

隨著病程的演進,最後使得心臟也無法維持正常血壓,病人血壓開始降低、心律變的超快,體液大量儲存於腎臟,病人的意識開始模糊,有的病人會感到頭昏眼花、甚至失去知覺。但此時病人仍會繼續排出水分(排出米湯樣大便,因水便略呈灰色,有時有些黏液,以略帶甜味而被形容為似洗米過後的水)。在發病的24小時內,霍亂患者可能已經損失超過體重8~12%的水分,隨著腎臟功能最終衰竭,患者血液中需要代謝的廢物越來越多,最終變成尿毒症。患者因此逐漸失去意識而休克,各個器官也慢慢停止運作(衰竭),沒多久,患者就走到生命終點。

霍亂的傳播速度快、發病急、吐瀉烈、病情劇、死亡率可高達90%。在近代史上,全世界曾有七次大規模流行霍亂的紀錄,分別是,1817~1823、1827/1829~1837、1846/1852~1863、1863/1864~1875、1881~1896、1899~1923、1961~1966,前六次均由古典生物型霍亂弧菌(Classical biotype)引起,第七次是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EL-Tor biotype)引起的,這兩種型別除個別生物學性狀稍有不同外,形態和免疫學性基本相同,在臨床病理及流行病學特徵上沒有本質的差別。目前霍亂在中華民國(臺澎金馬)被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範的第二類傳染病,一旦發現病例(含疑似病例) 時,應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作業。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