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污水下水道於1859年動工,工程持續了將近20年。1865年,泰晤士河北岸的維多利亞大堤和切爾西大堤已經在修建,南岸的艾伯特大堤也已動工,同時也整建了許多花園、橋樑與街道,也就是在修建汙水下水道的時候,英國人順道推動了倫敦的現代化工程,從此以後,倫敦再也沒有發生過霍亂大流行。泰晤士河位於南英格蘭,全長約346公里,是僅次於長354公里塞文河(River Severn)的英國第二大河。流經包含首都倫敦與牛津、雷丁和溫莎等10多個重要城市,流域面積廣達1.3萬平方公里。整個流域經濟貢獻佔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5%,對英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發生在1878年的「愛麗絲公主號沉船事件(Princess Alice Disaster)」,又曝露出雖然汙水已經集中由倫敦東郊的巴金(Barking)排出,但未經處理的汙水不但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困擾──河道汙泥堆積嚴重、臭氣沖天,在排水口方圓25公里內完全見不到任何水中生物的蹤影,也成了「愛麗絲公主號沉船事件」中不幸落水者無法逃避的恐怖殺手。
9月3日晚7點40分左右,「愛麗絲公主號」剛在倫敦東南特里普科克角(Tripcock Point)轉彎駛向伍利奇港(Woolwich)時,不幸與重達890噸運煤船「百威爾城堡號」相撞,噸位小的「愛麗絲公主號」立即斷成兩截,很快的便迅速下沉,乘客紛紛落入骯髒渾濁的水中,因為這裡恰巧就是倫敦汙水下水道出口附近。全船700多名乘客,約有650人在事故中喪生。事後調查,不少人並非落水溺斃,而是死於吞咽河道污水所引起的併發症,倖存者也表示根本無法在這種毒水裡游泳。此一事故被視為環境災難,逼的英國政府不得不在排放口處設置了沉澱池來過濾固體,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汙水處理系統,處理完成的汙泥則被移除到英吉利海峽口。(註十)
日本與臺灣的下水道鋪設概況
日本下水道建設之開始,與歐洲一樣皆緣起於霍亂(疫病)之流行,1884~1885年在東京神田地區所舖設之污水管,為日本最早的下水道。1900 年(明治三十三年)制定以改善環境為目的的舊下水道法。1958年(昭和三十三年)則針對舊下水道法進行大幅度的修正。主要修正重點為改善都市環境及健全都市的公共衛生狀況為目的,並以合流式下水道(即雨污合流系統)為主,設置淹水防治及都市內環境整治的相關設備(註十二)。根據公益社團法人「日本下水道協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止全日本之下水道處理人口普及率已高達78.8%,其中下水道接管率最高的城市為──東京,普及率達99.5%、最低的是位於四國的德島縣,只有18.1%(註十三)。同一時期,臺灣(含金門、馬祖)下水道的平均普及率為58.5%、以新北市的87.13%最高(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專用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建築物污水設施設置率)(註十四)。或許可以這麼說,大規模疫病的流行卻意外推升或催生了現代的都市計畫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