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抗戰初期--平均中國軍隊傷亡和日本軍傷亡的比例為10:1,最典型的「松山戰役」,日軍1個聯隊約1,200人,遭國軍3個軍10萬優勢兵力圍攻,最終日軍除1人突圍外其餘的被全殲,國軍死亡1萬餘人。而在戰爭之初日本1個師團的武力裝備相當於中國1個師武力裝備的3倍;而在戰爭中後期,日本1個師的武力裝備已相當於中國1個師武力裝備的8至9倍之多。
三、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日兩國軍事力量比較
四、日軍在中國戰場建立的細菌部隊與兵力人數
五、抗戰期間國統區(國民政府有效統治區)法幣發行與物價變動率(1937~1945)
六、抗日戰爭各個戰役與損失分類統計
(1)中日兩國之間動員兵力10萬以上的大型會戰:22次。
(2)重要戰役:200餘次。
(3)地區戰鬥:1,117次(雙方兵力在1萬人以上)。
(4)小型接戰:38,931次。
(5)中國陸軍傷亡總數:3,211,419;陣亡:1,319,958人、失蹤:130,126、負傷:1,761,335人。
(6)中國空軍傷亡總數:陣亡:4,321人、負傷:147人,毀機2,468架。
(7)抗戰期間唯一一次的大型海軍戰役「江陰保衛戰」在1937年12月3日因江陰砲台失守而正式結束,整個戰役歷時105天。「江陰保衛戰」打完之後,我國海軍主力戰艦全毀,損失艦艇總數達當時海軍的85%。抗戰前全國海軍總數為121艘艦艇,除自沉25艘老舊艦艇外,被日軍擊沉高達88艘,到1939年1月時,海軍只剩下小型艦艇15艘,只能轉為江防部隊之用。
(8)國軍師級以上將軍(少將)陣亡268位,分別是──上將6名、中將57名、少將205名,其中除左權將軍為共產黨籍外,其他都屬國民黨籍;黃埔出身則有97位將軍。而團級以上軍官(中上校)則半數戰死殉國。必須特別一提的是原屬東北軍67軍中將軍長吳克仁將軍在淞滬會戰末期失蹤的疑雲。當時被指派擔任大部隊撤退掩護作業的67軍在完成任務要渡過蘇州河往昆山方向前進時,因遭到日軍的襲擊結果導致--軍長落水失蹤、殘部潰散,但最後竟被誤傳成是軍長率部叛變投敵,由於戰場訊息混亂無法求證,使得吳軍長疑似叛國的罪名ㄧ直無法獲得澄清,因此在抗戰勝利之後,雖將吳克仁將軍列名在抗戰中陣亡8個軍長之一,但國府並沒有將其入祀於忠烈祠之內。直到1981年(民國70年),先由旅美報人田雨時發表專文,希望能為吳將軍恢復名譽,後在吳家子女的一再陳情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民政部於1987年2月,才正式追認吳克仁將軍為革命烈士,同時向其子女頒發了烈士證書。兩年後(1989年/民國78年)中華民國政府也將吳克仁將軍的靈位迎入忠烈祠,並且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算是為其恢復了名義,但此時離吳將軍為國捐軀已達51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