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太空強權爭雄的新戰場──月球南極

2019-07-30 06:10

? 人氣

2019年7月22日,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Chandrayaan-2)發射升空(AP)
2019年7月22日,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Chandrayaan-2)發射升空(AP)

月球南極,能讓人類利用的「冰庫」

太空事業,美國是「大巫」,中國是「中巫」,印度只能算「小巫」,但印度新近發射的「月船二號」(Chandrayaan-2)卻可望先馳得點:它的登陸器預計在9月初降落在「月球南極」(lunar south pole),派出漫遊車(rover)進行採樣與分析。而月球南極正是今日太空強權兵家必爭之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原因在於,月球南極雖然終日陽光普照,但是有許多巨大、深邃、陰暗的隕石撞擊坑(crater),形成可讓水冰存在的「冷阱」(cold trap)。先前的軌道器(orbiter)探測顯示,月球南極很可能蘊藏大量的水資源,可供人類利用。

如果一切順利,2024年與之後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應該會選擇南極著陸,停留在月表的時間不會只有幾個小時,而是幾天甚至幾星期。在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前提之下,太空人將開始建立月球基地。水除了可以飲用與灌溉,還可以分裂為氧原子與氫原子,作為基地大氣層與太空船燃料。

月球南極(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月球南極(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換言之,對於未來人類的深太空(deep space,例如火星)的載人探險、殖民任務,月球不僅是最佳試驗場,而且還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加油站」。火箭在月球「加滿油箱」之後,再利用月球重力只有地球1/6的優勢,奔向極為遙遠的另一個世界。

除了科學探險探測,太空也是人類未來的經濟命脈之一。目前全球太空產業一年產值約3500億美元,只有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成,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大空經濟到2040年將成長至1兆4000億美元。

《外太空條約》能約束美國與中國嗎?

根據1967年生效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包括月球在內的所有星體都是人類的「共同利益」,由各國在平等的基礎上探索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通過提出主權要求。月球南極也不例外。但話雖如此,美國與中國顯然各懷鬼胎。

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2017年3月的一段談話頗具代表性:「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這一條理由就夠了。」

將太空比擬為強權爭奪主權與資源的東海與南海,十分「傳神」。美國保守派大老、前聯邦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顯然心有契契焉,他日前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中國處心積慮要證明自身科技優勢,如果他們搶在我們之前抵達南極,我們恐怕將不得其門而入。」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的「太空版中國威脅論」是杞人憂天,NASA的半世紀優勢不可能在短期內喪失殆盡。保守派/鷹派人士的論調或許能為NASA多爭取一些預算,但落實到政策面恐怕弊大於利。半世紀的經驗告訴人類:太空事業,合作才是王道。國際太空站就是一個典範:它是由美國領軍,與15個國家共同建造,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ESA)、加拿大與日本都作出重大貢獻,歷來更接待了18個國家的太空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