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環保署公布新的環評委員名單,出乎外界意料的是,去年在觀塘案中跟政府「唱反調」退席的4名委員全部不留任,只能自嘲「不夠乖、講真話」,環保署顯然意圖把環評大會變成一言堂,而且連作個「察納雅言」的樣子都不願意!
讓人訝異的倒不是作為,因為這個政府已經證明其在容異音的性質,讓人意外的是竟然如此毫不避諱遮掩的行事作法─不過,其實站在蔡政府立場看,此作法確實「有道理」,因為未來蔡政府想過關的爭議案件不在少數。
環評大會是國內所有重大開發案的關鍵把關者,其影響不僅在環境與生態保護等方面,對經濟更有關鍵的影響。台灣的特殊制度下,許多重大開發案,環評大會往往成為實質的決策單位;傳統的「生態」是:政府要經濟成長,因此不論誰執政,大部份時候都是「開發派」;環評委員則是扮演「吹毛求疵」找問題、甚至阻擋各種開發案的角色,因此不難理解企業界為何對環評幾近深痛惡絕,但也不能否認環評「阻阻擋擋」對台灣的環境是有正面貢獻。
每屆環評委員有21人,扣除當然的機關代表等之後,有14名委員是聘請學者專家;一般政府在聘請委員時,除了考量專長領域等因素外,也會考慮與官方互動好壞,太過「反骨」、只會唱反調者原則不聘,但無論如何,環評委員中一定會有幾名批判性較強、會對官府提出質疑與批評者作為「樣板」,以示政府單位的「寬厚大度、察納雅言、兼容並蓄」。
不過,這次環保署一腳把上屆退席的委員全部踼出去,代表的是,這個政府連作個樣子都不願意了,換句話說:連臉都不要了!
環保署可以用千百條理由說明委員聘請考慮因素,強調與退席與否毫無關係;不過,實情是環評委員可續任一屆,過去每屆通常只有1人不續任,按理上屆委員中有7名只任一屆所以可續任,環保署也徵詢過、這些委員都願意留任,結果4名有續任資格但在觀塘案中集體退席的委員全部還是被踼出環評大會,引來委員自嘲:「我們就是不夠乖,不聽話就換掉」,而實情看來也確實是如此。
從蔡政府的觀點看,雖然未必能確定新聘的委員配合度如何,但先把「不聽話」的委員踼出去,是「高瞻遠矚」、有其道理,因為未來爭議案件不少。例如,為了提供台商回流需要的土地,政府說要釋出台糖、公有土地等開闢工業區,而且一口氣高達二、三千公頃,坦白說,對環境的衝擊與影響是讓人擔心,甚至是否真有此需要都有疑問。
再者,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要全面廢核,對外宣傳說法是說用綠電取代,但實際作法則是要一直增加火力發電,原有的電廠要增加發電機組,該退役的老舊機組要延長使用,這些情況都已發生,而且還會繼續發生。
而所有這些都需要經過環評大會審查,那些明知政府非通過不可(觀塘案),卻意見多多又拚命阻擋,最後甚至退席抗議,毫不給政府留顏面的委員,當然就先「送出門」以絕後患。
但環保署卻未思及甚至或毫不介意的是:環評的公信力恐怕就此一落千丈。新的委員未必就是配合度高的乖乖牌,但環保署先排除異音的聘用原則,甚至如前環評委員所說的,新聘委員「一看就是乖乖牌」,未來「配合度」必然高,環評審查恐怕就變打假球,不是「政治凌駕專業」而已,而是「政治指揮專業」、環評大會成一言堂;觀塘案通過後,外界已有「環評還有公信力嗎?」的質疑聲音,未來大概再無公信力了。
希望最後結果不是如此,但從這次蔡政府聘任環評委員的作法看,再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