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風潮的蓬勃
從去年第三方支付法立法開始,Fintech金融科技這議題在台灣逐漸被炒熱。取代了雲端運算、 大數據、 物聯網,成為了當前顯學。 從政府、學界到業界,爭相舉辦研討會、 創業比賽、 創意競賽等活動。 個人就曾參加過:
六月,大同大學2016 FinTech產學論壇;七月,北科大22屆海峽兩岸資訊管理發展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八月,中國信託黑客松#finnovation Hackathon;九月,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等幾場相關金融科技論壇活動 。
在在顯現,產官學界爭相追逐這股FinTech熱潮。鼓勵創業,籌設新單位培育人才。
在日前的中研院2016金融科技論壇座談中,眾多與會者提出許多意見。
關於金融科技市場的意見為:
「台灣比較不容易是Fintech市場。保險有可能。但像P2P,台灣有很多人,已被提供小額信貸服務。」
「Fintech 在台灣可以開始,但市場絕對不是在台灣。 」
「Know-How 與Customer Needs 握在銀行手上。 銀行界如果繼續服務Fintech的話,將來還是要跟銀行界結合。 」
關於金融科技教育的意見為:
「能不能訂得出五年十年後數位金融時代,我需要的人才他的Background 是什麼。」
「所有科技不斷的在改變,能夠吸收新知識的基本知識基礎是最重要的。要終身學習。」
「提供誘因讓學生來接收資訊。」
「可能不需要為了某一方向就蓋一座廟。台灣已有很多科系很多課,提供了很多彈性可做組合。」
近日,新聞更不斷報導:
─有金融業者華南金控,結合數十所學校,舉辦無需實做的創意比賽。
以及之前的數項金融科技相關人才培育計畫:
─交大系所整合成資訊財金系。
─金融科技創新基地、台灣金融研訓院開辦的 FinTech人才課程。
─IBM與交通大學及台灣金融科技公司成立金融科技育成研發中心。
─元智大學與金融科技創新基地。
─台灣大學規劃跨院成立的金融科技與區塊鏈中心。
同時亦傳出政大將設FinTech中心。
金融業者與新創團隊發展上的矛盾
在大家齊力推廣金融科技的同時,好像並不覺得台灣是金融科技的目標市場。
近年來因網路下單盛行,交易萎縮,造成券商合併,裁減分支。 銀行也逐漸以網路或ATM 取代分行。整體經濟不景氣,台灣市場規模小,手續費收入低,且金融法規限制過嚴,導致外商出走潮。金融業者也想藉金融科技來增加自己的業務,藉以度過因數位金融興起所引起的人力替代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