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斯潘在任時,碰過多次金融事件─從美股暴跌25%的黑色星期一事件、幾次的拉美金融危機、亞洲金融風暴、俄羅斯違約、LTCM、九一一事件….,在葛老掌控的Fed領導下,總是能化險為夷,其任內也創下美國經濟最長的繁榮期,加上其對所謂「新經濟」的說法,葛老成為有史以來人望最高的主席。
卸任後發生全球金融海嘯,葛老被認為有「疏忽甚至放縱之責」而受批評;不過,葛老真正最大的影響在其過份重視股市表現。股市誠然被稱為「經濟的櫥窗」,股市高低亦有外溢的財富效果,但過去各國央行基本上以防通膨、助經濟為主,除非有系統性風險的金融危機,否則股市高低並不在央行擬定政策的考量之列。
把股市放在央行決策考量因素的重要位置
葛林斯潘則是第一位把股市放到央行政策醒目地位的央行總裁,他上任初碰到黑色星期一,Fed發出「保證作為流動性來源,以支援經濟與金融系統」聲明而化解危機後,葛老總是在股市下跌、有風險時,不吝於支持市場,結果是市場中都流傳著「葛林斯潘賣權」的說法(指股市行情不佳時,Fed總會不計代價的支持市場,讓投資人手上如擁有特定價格的賣權)。
這個影響在金融海嘯中,因為震央就在市場,各國莫不以挹注大量資金「救市」為優先,從而更確立了市場優先的「央行視角」,某個角度而言,全球央行幾乎都已被市場綁架了。
外界對未來關心的焦點,應該是:還會繼續降息嗎?如以Fed的聲明、預防性降息的需要來看,這2次降息不代表開始進入降息週期,因此如經濟與市場表現都不差,降息腳步會緩一緩;但如經濟走緩嚴重、市場持續下挫,則以現在各國央行的鴿派作風與對市場的重視,大概就會正式走入降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