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即將審查10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一如過往,社會福利支出占的比重最高,而且是日趨增長。社福支出比例提高算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希望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不過,同樣的花錢也有高明與低劣之分,政府在增加社福支出時,其實更該想的是「多給釣竿少給魚」。
10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歲出編列了1兆9,980億,各項政事別支出以社會福利支出編列 4,773 億元,占 23.9%居首位,金額較105年增加了167億元,也是所有項目之冠。社福支出會增加主要是由於增加長照十年計畫2.0、撥充長照服務發展基金,及因應社會住宅、反毒與治安維護等。社福支出較排名第2的教育科學文化支出4,154 億元高出600多億。事實上這也是這麼多年來的趨勢─社福支出一支獨秀、持續增加。
所有先進國家在走過「社會達爾文主義」階段,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提升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增加社福支出、強化照顧弱勢民眾、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這不僅是基於人道主義理由,其中亦有務實考量與現實需求因素─如果社會走向兩極、社會不會安穩,經濟發展亦難持續。
不過,社福支出也有給得高明或低劣、領得應該或是浮濫之分;一向反對過份優渥社福的前美國總統雷根,當年就喜歡舉「社福女王」為例─乘坐凱迪拉克車去領社福支票者(指濫用社福資源)。
其實,社福支出分配的最重要原則,除了請領資格不能浮濫,造成社福資源浪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把原本需要救濟者轉變為有能力自立自助;以總體面來說,就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當年所說的:良好的經濟發展就是最佳的社福;以個體而言,就是給釣竿而不是給魚吃。
各國經濟發展的案例,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世界銀行(WB)自1990年開始提出世界貧窮人口比的研究報告,當年開發中國家有43%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全球約計19億貧窮人口。不過隨後各國透過投資教育、職業訓練、提高窮人的職業技能,不僅讓國家經濟發展成功,也讓貧窮人口持續減少。2010年貧窮人口降到12.8%,去年更降到9.6%,首次低於10%。世銀行長金墉說:「我們可能成為史上首次終結極端貧窮的一代。」
全球脫貧有成,除了國際機構與各國政府的投入外,也有許多民間單位的投入,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孟加拉的尤努斯,(Muhammad Yunus)成立的「窮人銀行」;傳統銀行因為考慮到還款的風險及金額過小,對以低利借貸給窮人毫無興趣、甚至是不屑一顧。但尤努斯在1976年成立的「窮人銀行」(孟加拉鄉村銀行)則專注在微型貸款計劃,讓窮人借錢作小生意、創業,以改善經濟生活。其成果豐碩,受惠的窮人估計在6、7千萬人以上。尤努斯與孟加拉鄉村銀行並因此得到2006諾貝爾和平獎,窮人銀行的作法、給魚不如給釣竿的脫貧理念,更因此為世界各國所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