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一直是項軍備競賽。好的大學吸引好的學生、好的老師、募集到更多的捐款,也因此做出更好的研究,培養出有影響力的校友,成了「馬太效應」的循環與回饋。因此,透過大學排名可強化學校形象,這也是大學願意投入這項軍備競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經在2007年寫過一篇文章提到“一所好的大學該如何定義?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U.S. News and World Report)針對全美大學排名所訂的檢定基準,可歸納出:學術專業人士的評鑑、新生轉學率、每位學生所分配的教學資源、學生的篩選度、財務資源、校友回饋率等六大指標。這套看似複雜的機制,我想可以歸納成:好學校、好老師、好學生、好設施(備)、好有錢,這「五好」。”在同一篇文章中,我在想除了「五好」是傳統評估大學表現的評鑑基準,那未來呢?是否有新的標準會被考慮呢?如果有,那又會是什麼?我認為「校園的永續度」(campus sustainability)或許會成為評鑑機制的下一個主戰場,畢竟若增加一篇論文意味著多製造一份污染,絕非一般人所樂見。
想不到十多年之後,2018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這個國際知名的大學排名機構,提出了一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作為大學評比的新基準:「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這是全世界第一個以聯合國公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為基礎的世界大學排名。THE的「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展現的是一個更大的大學評比趨勢:看待大學在更寬廣層面形成的影響,而SDG將會成為評估大學對社會、環境、夥伴關係等影響力表現的一個普遍共識。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大學是推進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每個國家的重要人才都是大學培育出來的,可以想見,如果他們在大學期間就認知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當他們有機會成為國家領導人時,應該會對永續發展多一份重視。
在THE的「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裡,其中的SDG 13氣候變遷行動中,有一項“承諾成為碳中和大學”(Commitment to carbon neutral university)很吸引我的注意,因為這代表著大學在推動永續發展的議題上,即將進入真槍實彈的“實作區”了。在國家的層級上,聯合國在日前的氣候行動高峰會議(Climate Action Summit)宣布有超過60個以上的國家承諾,將在2050年以前達成二氧化碳淨零碳排的目標;在企業層級上,國際級的企業都在追求零碳排放或使用100%再生能源;在高等教育體系,2006年的「美國學院與大學校長氣候承諾」(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ACUPCC))是以大學碳中和為目標。目前,不論是美國、歐盟、澳洲,皆有大學表示他們已經或預計達到碳中和大學目標,例如:American University,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