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順勢提出希望同毛澤東談臺灣、越南和朝鮮問題,但毛澤東卻無意細談:「所有這些煩人的問題,我都不願意糾纏。我覺得你的哲學話題更好。」但是尼克森棄而不捨,他解釋說: 「比如說,主席先生,應該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大多數國家讚賞這次會晤,但是俄國人反對,日本人正如他們所表達的那樣表示懷疑,印度人也反對。所以,我們必須檢討這是為甚麼,由此來決定我們的政策可如何發展,才能因應全球以及諸如朝鮮、越南,當然還有臺灣等眼前的問題。」毛澤東簡單地接應:「對,我同意。」尼接着說:「比如,我們必須自問──再重申一遍,此話不出此屋──為什麼蘇聯人在中國邊境上部署的軍力比它與西歐接壤的邊界更多?我們必須問我們自己,日本的前途如何?讓日本實現中立、毫無防衛能力更好,還是在一段時間裡讓日本與美國保持某種關係更好?我知道,我們對此有分歧。以哲學的觀點而論,我的觀點是,在國際關係中是無所謂好的選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不可能留下任何真空地帶,因為在這些真空地帶,肯定會有人乘虛而入。例如,總理先生指出,美國到處伸手,蘇聯到處伸手。問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的是哪個危險?是美國侵略的危險,還是蘇聯侵略的危險?這些都是棘手的問題,但我們必須討論。」
尼克森企圖增加毛澤東對於蘇聯威脅和日本發展趨勢的擔憂,促使毛在臺灣問題做出妥協。尼克森曾經想將美中關係分為美國從臺灣撤軍和從外交上承認中國兩個部份:在軍事方面,將美國從臺灣撤軍與結束越南戰爭掛鉤,迫使毛澤東為解決美軍駐臺問題,向北越領導人施加和談壓力;在政治方面,將承認「一個中國」的政治表態推延至美中建交時解決,誘使毛澤東主動緩和美中政治關係。
對尼克森的論調,毛澤東打起了太極拳:「目前,來自美國方面的侵略,或者來自中國方面的侵略,這個問題比較小,也可以說不是大問題,因為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你們想撤一部分兵回國,我們的兵也不出國。」毛澤東含蓄地指謮美國派兵印度支那和臺灣,但卻避而不談自己派了三十萬軍人脫了軍服去支援北越。尼克森趕緊解釋:「我們來到這裡,是因為認識到世界上的一種新形勢,認識到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內部政治哲學,重要的是它對世界別國和對我們的政策。所以,老實說,我們存在著分歧。總理和季辛吉博士已經討論了這些分歧。還需要指出,就這兩個大國而言,美國和中國,我們知道,中國沒有威脅美國的領土;我想您也知道,美國對中國也沒有領土的覬覦。我們知道,中國無意控制美國。我們相信您也意識到,美國不想主宰世界。並且,或許您不相信這一點,但是我相信: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都不想主宰世界。因為我們在這兩個問題上的態度是相同的,我們不會威脅彼此的領土;所以,儘管我們存在分歧,但我們可以找到共同的立場,建立一種世界格局。在這種格局中,我們兩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道路上安全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