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俗稱的「108課綱」終於上路了,是否臺灣的教育從此脫胎換骨?不久的將來,真的能做到國教課綱的教育理念,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能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結合核心素養為主軸,臻全人教育之理想;而邁向一切美好的教育願景了?
這是一個臺灣社會大眾所一起關注的議題。為何此次的課綱上路,引起如此大的重視。因為這是臺灣教育史上第一次動員如此多的人力與資源,期待打造出一個能實質促進臺灣教育進步的火車頭,帶動臺灣教育邁向培養21世紀人才的美好未來。在「108課綱」甫上路之際,大家應一起思考如何讓這個美夢成真?課綱上路的下一步,究竟是什麼?教育主管單位應該把政策方向定位何處?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又如何把課綱和學校發展政策和日常教學整合?家長們如何看待新課綱?學生們又如何在新課綱架構下,找到自己的方向,訂定合宜的學習計畫?回答這些問題之前,筆者由高中教育現場觀察到的幾個現象,建議教育主管單位在如火如荼推動新課綱的此時此刻,能關注這些問題,為高中課綱的下一步,找到最穩當的作法。
首先,停止或改變審查各高中「總體課程計畫」的作法:觀察目前教育主管單位以確保落實推動課綱為名,不只進行內容審查,更以嚴格的形式審查各校「總體課程計畫」。由於審查時缺少尊重學校自主發展課程的彈性,例如,課綱規定校訂必修為4-8學分,如果有些學校期待規劃10-12學分的校訂必修課程,則將因不符規定而被駁回;加上審查的電腦系統界面十分不友善,導致負責陳報課程計畫的學校人員十分挫折,而民怨四起;令人擔心一個有理想性的課綱,會因為形式主義的堅持,不僅讓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產生反感,更擔心因為如此,而綁架了學校本位課程的創意和自主性。
因此,建議儘快停止形式審查學校總體課程,下放學校課程自主規劃權;不宜以形式框架限制和審查,改以備查、協助和尊重的方式,輔導學校上路,並容許具有創意和自主性的學校,有更多的課程規劃自主空間。
其次,切勿將國教課綱視為無限上綱:雖然我們都同意「108課綱」是有史以來,最值得期待的一個新課綱,但是每十年更新課綱是必要的教育作為,更明確的說,在「108課綱」啟動前,就應該同時啟動下一波課綱的編修計畫,為下一波新課綱做更好的準備。
孰不知台積電所以能領先全球,正是因為其研究發展團隊,不是做完一個新計畫,才啟動另一個新計畫,而是許多創新研究同時進行。因此,面對21世紀「工業4.0」的快速變遷和5G、AI、機器人等科技進化對社會和教育的影響;加上,即使是剛上路的新課綱,也一定有其不足之處。可見,每一個課綱都只是因應階段性發展而存在,不應把課綱視為神聖不可違背的無限上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