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些日的新聞報導:「台灣地區超過五十年屋齡的校舍約有2,200餘棟、超過三十年屋齡則有8,300餘棟,合計超過萬棟。政府雖有防震補強措施,但許多家長認為此舉治標不治本。台灣位處地震帶,如果真的在白天上課期間發生大地震,後果不堪設想。」
這麼多學校面臨強震威脅,這麼多的師生長期置身於危險的境地,茲事體大,理應受到主其事者的重視。但我們的教育部編列了多少經費補助呢?教育部的資料顯示:「行政院一般性補助款總額約37.5億元,台中市最高,卻也只分得7億元;最低的宜蘭縣獲得900萬餘元。其他縣市如台北市約5億元、新北市3億餘元、桃園市1.5億元。」一棟校舍改建費用上千萬甚至上億元,如以老舊校舍的數字來看,對比懸殊。
今年4月3日花蓮7.2級地震,全臺震撼,造成18人罹難、1,155人受傷及2人失聯。不少建築師受邀到學校協助勘查。在北區的某小學,校長告訴來協助的建築師:情況比想像的糟,部分天花板掉下來後,才發現那棟教室的木作屋架腐的腐、朽的朽;雖然撐過了這次的地震,卻不知能否撐過下一次!
校長怕引起恐慌不敢聲張,希望建築師幫忙做個修繕計畫趕緊呈報市府爭取預算。市府聞訊後反應很快,派教育局來現場會勘。見到實況,教育局也覺得事態嚴重、擔心出事,敦促盡速辦理。但礙於市府可用在修繕的額度,只給了建築師概估預算一半的經費,希望先急救性的撐著點。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研商後以最簡易的方式重新做了修繕計畫。但半年過去了,程序還沒跑完,危機還沒解除。校長只能天天求菩薩保佑平安無事。
上面的情節不是特例,相信在臺灣的許多角落持續上演中。上萬棟的老舊校舍,已被察知或沒被看到的,比這個嚴重的,真不知有多少件。
這些半世紀前蓋出來的學校,是在臺灣貧窮的年代,不求好先求有的環境下出現的。不論是空間形式、材料設備、結構設計,都難免因陋就簡。以當今標準,早已經不合格。九二一地震倒了一批,所幸在沒有重大傷亡之下「自然」淘汰了許多老舊校舍。經過重建的校舍美輪美奐,讓許多沒被震倒而以補強方式勉強「撐著」的學校很不是滋味。來到廿一世紀,我們一方面跟學生高談AI、教學科技化、「生生用平板」,但頭上是隨時會掉下來的天花板,四周是已經在龜裂狀態的牆壁與柱子,這實在是最荒謬不過的場景。
教育是國之根本,這是老生常談。沒有校舍就不要談教育!然而現在已不是奢談教育的時候,而是到了人命關天的境地。眼下有那麼多校舍超齡瀕危,知道要改而改不了,我們難道期望再來一次九二一,讓這些教室被「自然淘汰」嗎?但讓人不解的是,問題與危機明明已經攤在眼前,為何還看不到及時防範的策略。教育部只撥了幾十億補助修繕,但這樣的修繕經費,是在開大家的玩笑嗎?政府沒有長遠的規劃,就是抱著任期到了安全下莊、天下事與我何干的政客心態!可憐萬千學子、第一線的教育人員,天天要躡手躡腳地走在危樓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