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邏輯來看全國財經會議,台灣經濟與投資確實出問題,前景也讓人憂心,但這些問題顯然都有答案,更卻也絕對不是開會「營造共識」就能解決。
「共識」作不了事,只有執行才能達標
例如,台灣面臨對外經貿邊緣化危機,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問題;答案呢?馬政府尋求與對岸簽兩岸貨貿協議、加入TPP、RCEP解決。蔡政府拒絕貨貿,強調加入TPP解決,川普上台讓美國退出TPP,導致原本的解決方案生變,政府轉而期望的是簽台美的FTA。這個解決方案明確,外界亦知─但要簽不簽,也不是咱們全國財經會議通過結論就可作到;至於加入RCEP要面對的中國問題,更不會因咱們家的「全國財經會議」有此結論而化解。
再如企業界最擔心全面廢核後的缺電問題,多次向蔡政府反映勿驟然廢核,但民進黨政府對非核家園政策顯然不可能改變─顯然也不會因一個民間召開的全國財經會議,得到一個「緩廢核」的決議,蔡政府就能以此為由緩廢核以化解缺電危機;而如果會議要避免非核爭議,結論是:敦請政府加速再生能源建設速度,這明顯又是呆語廢話一句。國內再生能源推動速度受限於許多主客觀因素,從民間抗爭到自然因素干擾,不是說快就快、要加速就加速。
至於企業界更關切與憂心的兩岸關係,就更甭提了;如果會議結論是要政府接受九二共識以緩和兩岸關係,政府當然不可能接受,因為那是自掘政治墳墓;如果結論是「加強交流、增進(或緩和)兩岸關係」這一類充滿形容詞的結論,這不是政府早就如此說、只是對岸不配合而已嗎?最後橫豎就是廢話一堆。
事實上,許多企業界的看法,早早就已向政府反映多次,政府不論是不願作或作不到,顯然都不會因為有了一個全國財經會議而改變;當然,企業界也不會因此開這個會而改變看法吧。
台灣開會專業已形成一套公式與儀式
其它國家是少有台灣這種愛開會,愛到以為開會就可解決問題,而且開會開到有「一定的專業」了─各種分區、分組會議先行「海納百川」,再到最後的全員會議提出結論,簡直都有一套公式與儀式了。
川普上台1個多月,撇開其「新政」的對錯好壞不談,但明顯是其認為該作、能作者就直接為之;當年歐巴馬也曾以行政命令貫徹其政策與權力。沒聽他們召開什麼「全國健保會議」、全國移民反恐會議,川普要大改稅制也沒搞啥「全國財稅會議」…;要了解政府能為科技產業作什麼,他們是總統直接找來科技巨頭討論即可;政策的訂定是找來專業領域者、加上與國會商量即為之。
只有台灣政府如此嗜開大型會議,現在則是連民間都染此惡習;開完會以為解決問題了,忘了執行才是重點與難題。台灣這十多年即使不是原地踏步,也是進步緩慢,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