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樂土》的迷思、破滅與經驗總結

2017-02-19 06:40

? 人氣

《樂士》小說比電影《賽德克巴萊》大氣。(圖/賽德克巴萊@facebook)

《樂士》小說比電影《賽德克巴萊》大氣。(圖/賽德克巴萊@facebook)

古代日本有過不少移民,有零散的,也有成建制的。其中有一支比較有辦法的,向隋唐學習律令,建立了國家體制,並且編撰了《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官修神話它就是「萬世一系」延續到了今天的大和王朝。是的,日本的王室原是外來政權,立國之初,也還有許多「不服王化」的土著(包括原住民和落地生根的移民),和各懷鬼胎的豪族的。他們一直沒能解決豪族問題,豪族到近現代也轉型成各種門閥、派閥,繼續與日本的其他問題同在;土著的問題則比較成功地解決了,辦法就是「神道設教」,利用信仰與文化來達成同化。征服者一開始力有未逮,也還要借助當地原有的民俗信仰與頭面人物來達成統治,例如多山的諏訪地區,其神社格局、各種祭典和其他地區頗有差異,甚至有與神道教教義相違的血食祭祀,這就是古代土著在歸順朝廷的表面底下,仍傳承著自己一套文化的證據。對這方面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敬請關注我正在編輯的《東方文化學刊》第六期「神道文化的核心」,將有一篇結合文獻和實地考察、近四萬字的力作〈御柱考〉,向我們揭示古代日本曾有這麼一場成建制的外來民族對本地民族的征服之戰,人界打完,再在史書與祭典上表現為神界的戰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類似的征戰,世界各地都有過;然而具體的情況究竟如何呢?太久以前的,只能靠考古和想像來拼湊蛛絲馬跡;但如果到史料充足的近代還有呢?我們就可以類比一下,從近代土著的反應,想像古代土著的心靈了。

近代的日本,的確又這麼幹了一次,那就是殖民台灣期間對原住民的征討。這篇文章要談的正題,乃是朱和之(1975-)剛於去年12月出版的歷史小說《樂土》,它傑出地描寫了1910年代殖民者與太魯閣原住民兩方各色人等的思想與行為。

《樂土》封底的劇情簡介。(作者翻攝)
《樂土》(聯經出版)封底的劇情簡介。這簡介其實已將劇情講完了,然而這種歷史小說的好處就是不怕劇透,因為情節發展和結局都是按史實來。(作者翻攝)

「殖民主義的文明 vs. 高貴的野蠻人」是現代文學常見的題目,西方以之反省自己過往的惡行,也與被害者謀求和解;被殖民的一方,則多是突出殖民者的傲慢與罪惡,而詢喚原民的尊嚴、抗爭的美德。在宗教方面,也多半有「一神教/科學主義 vs. 原始信仰」的戲份。《樂土》和這套路卻有些微不同。

首先,作者的立意相當持平,其主旨並不在歌頌或譴責,而是乾乾淨淨地把整件事的始末與文化脈絡整理出來,細緻而不矯情地呈現了日本人當時皇國思想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古代武士道和近代政治學的傾軋,是如何使古板的佐久間不顧現實效益,一心只想把這輩子幹過的事再幹一次,而因為佔著忠君的大義名分,眾人也無法撼動他的固執;政敵從輿論和高層方面運作撤換他,愚忠或別具鬼胎的屬下奉承他,都只讓他更加迫切;盡忠職守的探險隊付出性命畫出了山區的地圖,人類學者融入「蕃人」理解了他們的文化,然而他們無力也不願反省己國在大政方針上的錯誤,便也只有把些微感慨拋到一邊,但求自身在這體制與歷史中能有一席之地。作者不刻意醜化,也不為之矯飾,而是盡力做到如實呈現,呈現出高貴與庸懦並存、公心與私心混雜的矛盾集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