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場由突尼斯迸發的反政府示威席捲埃及,衝垮了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政權,當代法老就此被阿拉伯之春的烈火焚身。綜觀穆巴拉克的人生軌跡,其先是發跡軍旅,在44歲那年成了阿拉伯世界最年輕的空軍司令,又經緯國政,於53歲正式問鼎埃及總統。在30年的統治生涯內,穆巴拉克雖有建樹,卻也一步步為自己的倒臺埋下禍根,他曾是全國98%選票的心之所向,卻也在萬民唾棄中倉皇辭職,並於今年2月24日,正式從人生舞臺謝幕。
於穆巴拉克而言,這場騷亂讓自己由中東強人跌為歷史罪人,最後再淪為無權老人;對埃及來說,阿拉伯之春是歷史的濃重一筆,到頭來卻彷彿什麼都沒改變-軍人執政依舊,經濟常處低迷。改變的風沙在不變的金字塔上嘯掠,碎裂的結構在失序的尼羅河中碰撞,這樣的埃及,筆者曾經見過;對寓居埃及五年的何偉而言,想必更是刻骨銘心。
用看過中國的雙眼凝視埃及
自打27歲(1996年)來到中國,何偉(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似乎就不曾離開過。從四川涪陵的英文老師,到《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再成為四川大學的非虛構寫作老師,何偉的中國路走了20多年。在這段期間,他先後出版被稱為「中國三部曲」的《江城》、《甲骨文》與《尋路中國》,書中既有身處異域的抽離與冷眼,也有安居新鄉的融入與情熱,更側寫了當代中國的複雜與深邃。
然而,在他與中國的漫長交流間,還有段出走埃及的小插曲。2011年,何偉以《紐約客》特派記者身份遷居開羅,據其所言,事前感覺自己要去的是個「歷史悠久,語言豐富有趣,與中國很像」的地方。然而時值阿拉伯之春動亂,他與妻女的住所經常缺水斷電,自己也因抗議活動折斷腳骨,電腦與相機更差點失竊。最後何偉看著旁人紛紛進監獄,終於在2016年離開了埃及。但這五年種種並非徒勞,何偉選擇在2019年出版自己的埃及觀察《埃及的革命考古學》(The Buried),既書寫考古現場,也記錄革命以來的政治運動。而過往的中國經驗,也成了他丈量埃及的隱形圭臬。
例如談及埃及的社會秩序時,何偉便不只一次將兩國相較。其認為,與中國相比,埃及社會相對缺乏「系統」(نظام,nizam)。首先,埃及人普遍對數字不太在行,小販們時常找錯錢,且就算是小範圍的數字計算,都還得用計算機;但由另一個角度觀之,何偉認為這不失為一種放鬆,畢竟「中國對錢可以執著到令人厭煩的地步」,且或許正因如此,何偉發現埃及人的語言學習能力非常強大。雖說這其中也有殖民、埃及人愛交際等因素,但曾在中國執教的何偉還是感嘆:「中國學生常用學數學的方式來學語言,也就是憑記憶力死背,加上反覆練習」,但在埃及有許多平民根本沒受過任何正式訓練,卻能在面對觀光客時說上一口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