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調查多如牛毛,北歐國家總是名列前茅,心生羨慕。他們到底有什麼秘方?很想剪下、複製一個試試。問題是,我們學得來嗎?
不久前,聯合國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挪威捧走桂冠,把前人冠軍鄰國丹麥擠到了第二名。
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看數據,排在前五名的國家(挪威、丹麥、冰島、瑞士、芬蘭)得分差距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誰都可能當冠軍。
特別是北歐國家(瑞典排名第10),在各類幸福調查中連續名列前茅。
誰不想幸福?北歐國家有什麼秘訣?我們能不能來粘貼、複製一下試試?
一年一度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以「主觀幸福感」(SWB)衡量幸福水平,判斷人們的幸福程度。
2017年「世界幸福指數報告」排名前10名:挪威、丹麥、冰島、瑞士、芬蘭、荷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瑞典
傻瓜,不是經濟!
首先要搞懂,這個幸福指數衡量的到底是什麼。
「世界幸福指數報告」純粹是主觀的。調查者詢問各個國家的人他們「感覺」有多幸福,沒有實打實的科學道理。
然後作者也還分析了其他數據,比如人均壽命、經濟指標,算出各項指標對幸福感有多大貢獻。
對於一份聯合國的報告來說,聽起來好像有點兒太虛,但是,這樣做是故意的,就是要擺脫硬指標。
過去幾十年,我們總是用經濟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繁榮、成功,比如GDP,但是,這並不代表著這個國家的人「感覺」幸福。
以美國為例。自從1960年代以來,收入提高了,但是幸福感並沒有。最近幾年,GDP在增長,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在下降。
工作對幸福至關重要,但是,財富的回報率卻是遞減的。
2010年美國有項研究,分析了2008-2009年對45萬人的調查結果,結論令人大跌眼鏡。錢確實能讓人更幸福,但是僅限於工資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時。過了這個坎兒,賺再多錢,人們日常的幸福程度也沒有變化了(不過,錢多確實能讓人感覺人生成就更大)。
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後來都單獨獲得過諾貝爾經濟獎—說,「也許75000美元是個分水嶺,超過之後不會進一步改善個人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的能力,比如和喜歡的人共度時光、避免疼痛和疾病、享受休閒。」
但是,如果說幸福和經濟實力關係不大,那麼,北歐人在哪些方面做的比美國或者英國要更好呢?
從超高稅收到文化特性
不幸的是,辦法並不是像調整一下政策那麼簡單。北歐人幸福背後的因素很複雜,有些專家甚至懷疑是不是有具體的原因。
經濟因素不是問題,所有五個北歐國家人均GDP都位於世界20強之列,人均壽命也都很長。不過,他們的錢是怎麼花的,可能確實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