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感覺身體出現感染症狀,可以通過App要求在家中檢測。如果被確診感染,所有與他/她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立即就能收到警告訊息。他們立即開始為期14天的自我隔離,但卻不會知道究竟是誰被確診後發出的警告。
另外,被確診者的工作場所和乘搭過的交通工具部門也會被通知啟動消毒行動。
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之一,牛津大學的的弗雷澤(Christophe Fraser)說,在目前的封城隔離措施下,很多人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使用這款App 的最實在和直接的好處就是,稍微多掌握一些訊息就能使沒有受感染的人有更多的行動自由,而且還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參與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倫理問題專家帕克(Michael Parker)教授向BBC表示,在英國實行類似中國的措施要求每個人都安裝App恐怕不妥,但是很多私營公司有可能仍然會採取內部的限制措施。
他說,餐館讓顧客進門前可能會要求出示低傳染風險證明。這也許是生活恢復正常所不得不承受的合理代價。養老院也有很充分的理由要求工作人員使用App確保老人們不會受到感染。
隱私代價
隨著疫情在歐洲和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如何有效防控疫情成為各國頭等大事。政府運用科技手段防控疫情對人權和隱私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也成為人們非常重視的問題。
本月,英國有權益人士發出公開信,希望醫療部門確保在抗疫過程中人們的隱私不會受到侵犯,並警告說一旦出現問題公眾對醫療部門的信任將會受損。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前主任弗雷登(Tom Frieden)4月1日向BBC表示,他把本次的疫情稱為世界C大戰——全世界抗疫新冠病毒Coronavirus的戰爭: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到抗疫戰爭中,需要互相學習最好的經驗和最有效的策略,共同開發最有效的工具。
至於運用科技對人們隱私造成的侵犯,弗雷登說追蹤人們的社交接觸面是防控傳染疾病傳播的核心,人們需要在最基本層面做正確的事情。
隱私與人命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而喻,然而兩者兼顧真的做不到嗎?普遍預計,英國和歐盟很快將採納實施亞洲國家的科技抗疫經驗,保護隱私的討論將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