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仗勢社會的期待之下,教育部似乎理直氣壯的就拋下了一幅理想教師的圖像。假如教育部理所當然的可以這麼做,與教育部為夥伴關係的教師專業團體,同樣可以揣摩社會對教育行政人員的期待,而想像出「公忠體國且至死不渝的教育行政人員圖像」(或「不為政治服務的教育行政人員圖像」),依此發展出「中華民國教育行政人員專業素養指引」,並期許相關單位倚之為規劃專業發展課程與活動的參考。假如教育部的做法會產生效果的話,教師專業團體的類似做法當然也會產生效果。再假如家長團體(乃至學生團體)也加入了這逐夢活動,在教育夥伴們彼此期許與砥礪的情況下,中華民國的教育理想應該很快的就可以實現,成為各國爭先學習的表率。
直白一點的說,教育部所訂定的教師圖像及教師專業素養指引,犯了迂遠而不能行的毛病。那三向度九內涵的指引說明,充斥者曼妙的辭藻,一點都不具體。要教師具有充沛的教育熱忱及熱愛教育工作是再順口不過的呼籲,但這教育愛的具備和展現卻是說得容易。愛是一種情緒狀態,教育愛是一種很崇高的人文素養。要一般的老師經常處於愛學生的狀態,且具有那麼高的人文素養不是不可能,但很難。我們的儒家傳統要大家成聖成賢、做個君子或士大夫,說了幾千年,如此的道德人物又有幾個?坦白的說,教育部所期望一般老師具有的教育愛,大概只有大教育家才會具有。此外,希望教師有的諸多專業能力與所謂的未來力,都有陳義過高而不能行的毛病。照教育部理想教師的圖像來衡量各級學校的教師,我們不難發現「滿城盡是不適任教師」的景況。
從種種跡象看來,教育部再一次的呈現了用話術辦教育的具體案例,這種做法也維持了教育部長官的一貫風格。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