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滿城盡是不適任教師—用話術辦教育的另一例

2020-05-11 05:50

? 人氣

不適任教師問題已存在多年。(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不適任教師問題已存在多年。(示意圖/取自Pixabay)

教育部在今年3月18日函寄相關單位《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並告訴大家,這指引的依據是《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在這圖像的勾勒中,教育部期許全國教師要以終身學習為核心,具備教育愛、專業力和未來力。除此之外,教育部更進一步的在這3個向度下分別提出3項核心內涵。在教育愛的向度下,是熱誠與關懷、倫理與責任、多元與尊重;在專業力的向度下,是專業與實踐、溝通與合作、探究與批判思考;在未來力的向度下,是創新與挑戰、文化與美感、跨域與國際視野。這洋洋灑灑的9項核心內涵,就構成了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在教育部的構想中,這些指引不僅是不同職涯發展階段的教師在專業發展學習上的依據,也同時是各教育行政機關及有師培學程的大學,在規劃專業發展課程與活動的參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教育部之所以訂定這些指引,根據教育部的說法,最主要是回應社會對培育終身學習教師的期待。明眼人也可發現,這指引也與,《108課綱》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的理念遙相呼應。教育部的這項舉動不能說用心不良苦,但細想起來,卻有許多可議論之處,在此舉其犖犖大者。

教育部在交代《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的文字中,一開始就語重心長地說:「教師面對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變革,必須不斷的充實新知,強化專業知能,才能有效勝任其教學工作,因而教師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實有其時代和教育的必要性。」這段話的奇怪之處在於「終身學習」四個字。眾所周知,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從業人員,有其工作年限,可以在相關法律規定之下退休。教育部勾勒出的教師圖像似乎撈過了界,意圖要透過專業上的發展,讓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常情常理下,當一位教師退休後,他就可以在法律規範下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成為他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必然的要一直不斷地參與學習活動,他大可以逃離終身學習的要求,而終其餘生地待在他的舒適圈,沒有人可以對他的選擇置一辭。教育部對教師的期許實在是太霸道了一點,有父權的心態(paternalism)。把「終身學習」改為「樂於學習」可能好些,也較符合孔夫子的理念。

因應疫情需求,中市教育局整合公私資源,部署線上教學。(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教育部希望教師能夠 「終身學習 」以符合 「社會期待 」,筆者認為依照此一標準將會「滿城盡是不適任教師」。(資料照,台中市政府提供)

根據教育部的說法,教育部之所以要提出教師圖像和專業素養指引,主要是基於「社會」的期待。但令人好奇的是,這「社會的期待」指的究竟是誰的期待?「社會」一詞的飄渺程度和「人民」相若。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大學,往往服務的是少數特定的人。社會的期待一詞中的社會,也有可能是少數特定的人士。教育部以社會的期待來訂定理想的教師圖像,讓人有官腔官調和菁英統治的感覺。依照同樣的邏輯,我們的經濟部大可以依社會對企業主的期待,而訂定出「樂善好施的企業主圖像」;我們的金管會可以描繪出「善盡社會責任的銀行從業人員圖像」;中華民國所有的中央部會,都可以按照社會對它們所管轄部屬的期待,而規劃出各式各樣的圖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