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最後一次畢典 楊泮池留給台大的傷害有多大?

2017-06-05 07:50

? 人氣

直到民進黨重返執政,陳良基接任教育部次長,主管高等教育政策,整個方向當然又重新向「拔尖」傾斜。整體而言,高教經費分配的邏輯決定於學術勢力的邏輯;這個大氣候,並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但是在楊泮池、郭明良多篇論文造假事件之後,學術大氣候發生了變化。楊泮池錯誤地把事件定位為「他個人有沒有造假」,卻完全不了解,論文造假事件有可能摧毀「拔尖」的正當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高教資源分配邏輯逆轉 頂尖失敗轉多元

質言之,每年幾十億的經費如果是製造重量不重質的論文,只要學術界院士學閥大老出面力挺,社會氛圍也不可能翻轉;然而,若是幾十億經費用來製造假論文,到國際學術界丟臉,那麼「拔尖」分配經費的正當性就蕩然無存。當技職體系出身、新任教育部次長再次提出多元特色的分配邏輯時,台大等龍頭大學根本就沒有還手餘地,只能溫順退讓。

教育部長吳思華5日至教育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任內即想改變高教經費分配原則未成,沒想到楊泮池郭明良論文案發生,讓高等教育「順理成章」,有了從「拔尖」到「多元」的大轉彎 。(顏麟宇攝)

大學經費究竟是要走「拔尖路線」或是「多元路線」,當然可以討論,也沒有絕對的是非。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一、目前的多元特色方向與十一年前的政策方向,已然有重大改變。二、這個改變不是肇因於教育部正副首長的改變或是政黨輪替,而是源自於龍頭大學的自我墮落。三、如果楊泮池七個月前能夠體認台大校長角色的重要,他當時若能痛自檢討、急流勇退,或許台大甚至成清交的拔尖動能還能勉予維繫。四、多元會不會變成另一種「拉平」?均霑共享如何創造特色?還是台灣高教也要向「小確幸」看齊?當特色不再頂尖而只能多元時,還能叫「特色」嗎?

楊泮池與郭明良等人的論文造假事件,其後果遠遠超過楊泮池的理解,是非常嚴重且深遠的。它不但摧毀了一個院士、一組研究團隊,也呈現了一群沒有社會意識與危機處理能力的台大教授。更嚴重的是,這件事嚴重撼動了台灣社會對高等教育拔尖路線的信心,在可見未來也將改變高教經費的分配邏輯。

楊泮池對造假事件知情多少、他有沒有介入調查、他是否續任校長,都已經不太重要。但是整件事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發展、台灣大學的聲譽、乃至能爭取的經費,都有長遠的負面衝擊。更嚴重的是,台灣花了十年,結果一樁樁論文事件摧毀了台灣對「高等學術圈」的信賴,也證明「頂尖大學」猶如夢幻泡影,頂大未成轉而「多元」,台灣高等教育還要再白繞多大圈子?做為台灣最高聲望大學的校長,楊泮池所造成的傷害,他自己看不到,只能述明於此,以為來者鑑與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