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券開放領取第三天,儘管網路「洗好評」不斷,但抱怨似乎也很難斷。領取三倍券到底有多麻煩?避免藍綠立場之爭,就只用民進黨人士的「批評」做為例證。
立委何志偉:「唐鳳快點出來救我們,三魂七魄快沒了!…我支持這個政策,但是技術與流程真的要大大檢討⋯⋯」
立委高嘉瑜:「數位綁定要先付款才能退兩千,相較於實體券只要付一千就能拿三千來比,當然是先拿比較安心。但到餐廳消費十幾個時金額都沒更新,再這樣下去就想解除綁定。」
台北市議員王世堅:「三倍券不救急也不救窮,是救蘇(閣揆)啦!這個政策凸顯出行政院有幾個高層,其實能力有問題。」
民進黨蔡政府或蘇內閣不必悲嘆「好心被雷驚」,政府發錢振興經濟還被駡,因為政府任何措施的第一要件就是「便民」,民眾怎麼方便怎麼辦,這就是為什麼馬政府時代的同樣為振興經濟而發放的「消費券」,會透過民政系統,既然人人都有,那就給足方便「送券入府」(在戶籍所在地,比照選舉設置領票所);民進黨挨駡,很大部份因為自己的彆扭─但凡馬政府做的,一定要想出另外的花樣折騰。
看看花樣有多少?從「振興券」政策初起,「發放現金」就是異議主張之一,包括王世堅亦持此論,沒別的理由,就是方便,更重要的,當年馬政府發放「消費券」,民進黨的主要批評就是與其發券不如發現金或退稅,換言之,民進黨捨現金而就券,就是打臉自己;不論再如何辯解,名稱為何,蔡政府的「三倍券」和馬政府的「消費券」其實並無二致,重點都在:逼著持券者消費─現金可消費可儲蓄,券則不消費就是廢紙一張,唯一差別是,蔡政府給的金額比馬政府少了足足一千六百元,這叫出手就「棋低一著」。
「棋低一著」不打緊,為了兩千元,民眾先要自掏腰包一千元,意思是享受政府美意還得先付出成本,「奇蒙子」又立馬減半;少了一千六百元又券不入府,不論數位綁定、郵局排隊、超商預訂…,即使不算「擾民」,至少談不上「便民」,「奇蒙子」再減一半;待得開始發放,不論是在郵局排隊,或者在超商機台前,都已經把民眾的耐心消磨到最後一點,一旦人潮超過民眾的耐受度,或者竟然還當機,可想而知,抱怨必然如潮水般湧來。
民眾的抱怨真如「潮水」嗎?當然誇張!開放領取三天,不論是排得久或等得久,終究領得到,問題是,政府施政要義在「便民」,民眾順利在短時間內領到三倍券,本來就是政府該做到的事,否則設計這麼多程序豈不成了笑話?換言之,順利領得是理當如此的「常態」,排隊排到中暑或超商當機領不到,皆屬「意外的非常態」,抱怨之言壓過開心之聲,勢屬必然。從這個角度,綠網民酸開心領到三倍券的名嘴黃偉瀚實屬不智,畢竟黃偉瀚在第一時間就證明領到三倍券並不那麼困難的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