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李世光必須對此決策負歷史責任!

2017-06-30 07:50

? 人氣

但問題是即使用天然氣發電,污染與排放還是增加,台灣在巴黎協定中承諾的減碳要達成的可能更小;更何況,要在2025年讓綠電達到20%、完成新的3座接收站(增加天然氣發電的必要條件),是「非常拚」,如果無法完工達標,代表的是燃煤比例降不下來。台灣社會願意、或是說能夠承受其污染嗎?甚至國際社會能「寬容」台灣的減碳無成效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前國際財經媒體彭博就曾分析指出,蔡政府的新能源政策要在2025年達到「廢核減碳」的目標,但卻有著投資的資金難達標(彭博預估只能達到政府目標的35%)、技術與供應鏈無法配合、必須仰賴外資才能達成目標的一半等問題。因此認為這個再生能源擴張目標定得過高難達到,而且既要「廢核」又要「減碳」,幾乎是遙不可及的遐想。

更悲慘的是,彭博對2025年台灣能源結構的預估是:綠電9.5%(官方目標20%)、天然氣發電37%(官方目標50%)、燃煤發電54%(官方目標30%)。如果到2025年出現的能源結構是較接近彭博的預測,而台灣核電廠全部已廢除,屆時是連找救兵都找不到。蔡政府是否該考慮在能源轉型未完成、也未穩當前,留下核電當救兵?

當然,蔡政府的能源轉型還是一個隱而未現的風險與問題:龐大的財務負擔。把原本還可發電的核電廠全部廢除加上善後,等於把快1兆丟到水裡;新建綠電要花近2兆,這還是不穩定的供電;所以要再花數千億加蓋火電廠,讓台灣污染增加。台灣需要、且有能力承受這種財務負擔嗎?

雖然這個決策仍要行政院核准,同時也是遵循綠營的非核家園政策而來,但李世光身為主管部會首長,仍為此政策負歷史責任。但如果輕率為之,陷台灣能源供應於險地,這個責任,李世光負得起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