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享經濟又有新花樣,繼「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和「共享睡眠艙」亮相之後,「共享書店」16日在安徽省會合肥上線,短短兩天時間共享了5600餘本書籍。
經營共享書店的新華書店副店長徐昕煒表示,開設「共享書店」的初衷是要減少閱讀成本、降低閱讀門檻、提高閱讀頻率。他說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閱讀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品」。據書店的調查,有些讀者在買過書後,並沒有讀完整本書,有些讀者在讀完書後,書籍就被閒置在一邊,「這其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徐昕煒表示,讀者走進「共享書店」只需要用手機下載一款App,繳納人民幣99元押金(約合新台幣445元),就可把書帶回家。讀者每次可以借閱2本總定價不高於150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674元)的圖書,免費借閱時限為10天,只要按期歸還,借閱次數不限,押金可隨時退換。此外,讀者每閱讀一本書籍還會得到相應的閱讀獎學金,「共享概念的重點在於強化使用權,弱化擁有權。」
徐昕煒說,圖書館的確也是圖書借閱,但畢竟一座城市的圖書館數量有限,在服務範圍和圖書類型上還是相對有限的。「共享書店」是依靠傳統的線下書店,不僅服務人群廣泛,而且使用App操作的形式,也更加便捷,利於傳播。目前,「共享書店」已在安徽10家新華書店的實體書店和校園書店同步試點。
不只能盈利 還能記錄讀者的閱讀歷史
徐昕煒指出,共享書店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盈利,而在於它的社會價值,「每一名讀者的閱讀過程、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都會被完整地記錄下來,通過這些大數據分析,既能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也能為傳統書店的經營提供意見」。除了共享書店,傳統書店也面臨轉型,以中國新華書店為例,它們也引進了多家咖啡、沙龍、藝術工作室等企業入駐,同時開發了紀念品和衍生服務,書店也改為24小時營業。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曹傑表示,傳統書店光靠買書是很難「養活自己」,將休閒、餐飲和「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整合起來,未嘗不是一種新思路。共享書店是基於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把握,透過運營模式的顛覆式變革,實現閱讀服務的轉型昇級。「隨著消費者閱讀習慣和購買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我們相信未來所有的書店都會實現共享。」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人民幣,增長率為76.4%。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佔GDP比重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