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你「鵬程萬里」「鴻圖大展」沒?

2017-10-02 05:30

? 人氣

文言文是文化的積累。(總統府)

文言文是文化的積累。(總統府)

文言文一直沒離開過斷頭台,那是預料中事,屠夫第一次揮刀沒成,不代表死刑不會執行,9月23日重審課綱「開到如我意為止」,終於還是一刀剁下,蔡政府教育為政治服務,民粹刀切香腸獻祭於台獨,切除中華文化怎會手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誰拿了「玉璽」,誰就呼風喚雨,這是政治遊戲規則。蔡政府這一石二鳥,文史不分家,文言文象徵意義上,直些連結「史」,去中國化當然必斷其史;其二,一切都是選舉,高中生,盡是下一批的首投族,現在要下修投票年齡到十八歲,司馬昭之心就是個陽謀,不是嗎?

網路上對於文言文的批判,酸民們基本上不出兩個論點,其一是「文言文是黨國遺毒,正繼續毒害下一代」,是文言文必須處死的第一條罪狀;其二是「今日誰還在用文言文?」包含一些綠色色彩的作家,蓄意引導對使用文言文的偏執解釋,完全避開學文言文真正的重點是什麼?所以既然蔡政府不願談,教育部不准談,我來談吧:

學文言文,從來都是為了「累積」。累積什麼?

其一,幫助白話文字洗鍊

閱讀古文,是累積「文字美學」的「原色」,就像你畫畫時,喜歡用只有12色的顏料,還是24色的顏料?接觸越多的文言文,可在調配白話文的顏色組合,不論抒情還是議事,能有更豐富的原料可用。小學生不是要學許多「生詞」?事實上這一個個的「生詞」,好大一部份都是文言文套用,隨便舉例:隱瞞、童玩、臨終、屈服、愉快、瑕疵…這些從來都是文言文,文言早就化整為零溶入白話文中,講白了,白話文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文言文,吸收越多文言文,自然增加白話文的「彩度」,但課文越來越少,老師不教,孩子們彩度又怎會增加?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惡口下的藝人之死,藝人楊又穎因忍受不了網路霸凌自殺,其中引述了一段「靠北部落客」版主回覆撻伐的文字:「真好笑,我是針對匿名來威脅的 漫罵 叫人去死 小心被車撞的表示 (板主要不要覺得好怕怕?)…」,這短短一句話,邏輯錯亂,語無倫次,最後我總算推論出本意應是這樣:「真好笑,對那些同樣也是“匿名者”,以漫罵、「叫人去死」、「小心被車撞」的方式來威脅攻擊我的人,我是不是也應該表現害怕呢?」這,就是時下酸民,酸狠中也暴露了自己若沒受過文字洗鍊時,白話文會是個什麼德行。

文字的運用能力本就是循序漸進,點滴而成,文言文活在白話文裡,就像畫龍點了睛,神就出來了,古文讀得越深,白話文章就越神靈活現。

其二,文言文處處是生活、處事哲學的智慧投射

猶記得國中時候,我十分痛恨文言文,不是國文有多難,而是每一篇老師都要求背誦。甚者,當時的聯絡簿變成每天默書的考本,一天一首詩,或絕句或律詩,早自習時直接默寫在聯絡簿上,當時同學們皆苦不堪言,對老師恨之入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