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亂七八糟的《投名狀》與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真相

2021-02-07 07:10

? 人氣

210205-馬新貽榮登清道光27年(1847年)科甲第三甲、第六名的榜單。(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馬新貽榮登清道光27年(1847年)科甲第三甲、第六名的榜單。(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另外電影中所謂的「蘇州殺降」情節,也非馬新貽所為。整個事件的過程是:在1863年秋時,當時局勢已經對太平軍相當不利,11月,江蘇巡撫李鴻章統率的淮軍與英國人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後調任蘇丹總督)擔任司令的常勝軍,已將蘇州城團團圍住。當時困在蘇州城內的太平軍,除了「慕王」譚紹光(1835~1863年,壯族人,是天王李秀成女婿)以外,幾乎都覺得戰局無望,因此「納王」郜永寬(1839~1863,又名郜雲官)與攻城的湘軍主帥──原太平軍降將的程學啟(1829~1864)搭上了線,而程學啟也假意與郜永寬成為拜把兄弟,並藉此誘降,李鴻章承諾郜永寬如果肯斬殺主帥譚紹光,獻出蘇州城,朝廷將封他為二品武官。郜永寬等見太平軍大勢已去,因此決定向李鴻章投降,但口說無憑,郜永寬要求由戈登出面作保,於是雙方折箭為誓,相約起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10205-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85年1月26日死於「馬赫迪戰爭(Mahdist War,亦稱為:馬赫迪起義)」。(作者賈忠偉提供)
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85年1月26日死於「馬赫迪戰爭(Mahdist War,亦稱為:馬赫迪起義)」。(作者賈忠偉提供)

到1863年12月4日,郜永寬依約與部屬汪安鈞等7人先是派人刺殺了不投降的譚紹光(1835~1863,廣西桂平縣人/壯族,因功被封為慕王,是李秀成女婿),同時還連帶殺了1,000多個拒不投降的死硬派太平軍人,之後開門投降。但後來擔任江蘇巡撫李鴻章與程學啟卻後悔反對,他們以──郜永寬等人「未剃髮就過來……說着挑衅性的語言,而且打算背離『已達成的』協議」為由。(註四)下令圍城屠殺這批高達3萬多人的太平軍降軍,而這就是電影中「甕城慘禍」的來由。(註五)戈登知道慘案之後,一方面懊惱李鴻章讓自己背上了失信的罪名,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能親自面見李鴻章把話說清楚,因此他在祭拜了郜永寬之後,就一個人拿著手槍在蘇州城內瘋狂的尋找李鴻章,揚言要與他決鬥。

210205-甕城圖示。(作者賈忠偉提供)
甕城圖示。(作者賈忠偉提供)

憤怒無比的戈登甚至還威脅說要將蘇州城交還太平軍,給程學啟以及其軍隊「致命打擊」,拋棄清帝國的事業並率領所部加入叛軍……(註六)為了化解這場紛爭,李鴻章只能私下轉請當時擔任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 9)充當調解人,在赫德的奔走遊說下,戈登逐漸接受了--處決太平軍的「諸王」並非「預謀的背信棄義」行為,是對迫近威脅的必要反應,因為早在同年4月,在太倉的太平軍,就曾經佯裝投降之後反過來偷襲清軍,而戈登當時就在現場。另外對戈登來說,來自常勝軍內部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外籍軍官擔心戈登再繼續拒絕作戰,他們將因此遭到解雇、而更令這些人憂慮的是,清軍在這段時間,竟然能在戈登缺席的情況下,收復了江浙幾個重要城鎮,為了證明常勝軍的作用,戈登必須要盡速重返戰場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在赫德奔走調解的同時,李鴻章也奏請朝廷賞賜戈登一大堆象徵皇帝恩惠的禮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件能體現最高榮耀的黃袍馬褂,這讓戈登有了保全自己的臉面的台階可下,之後才平息了事端。(註七)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