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主要是從需求面看,時間如果拉長一點去看供給面,感覺可能會有所不同。從2008年馬政府開放陸客觀光後,國內觀光客人數直線上升,投資、增建觀光產業者大幅增加。依照業者的估計,2008年至今,台灣觀光旅館房間數約新增6,000房、達2.8萬房,還有多達1.4萬房的觀光旅館房間數現在籌設中,如果都完成則觀光房間數要再增加50%;而一般旅館房間數則新增4.6萬房,已經達15.2萬房。
也就是說,原本各方投資者都根據觀光人數的成長預測─特別是陸客每年兩位數的成長率,來預測市場、進行投資;當時絕對未想到因政黨輪替帶來的「政治打擊」,讓陸客不增反是大減;原來倚為投資增加房間數的依據全然錯誤,供需缺口就此出現。事實上,即使陸客並未「政治性減少」,以台灣看到商機即一窩蜂的習性,仍有可能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但碰上這種「斷崖式減少」,衝擊當然更大。
交通部說了大秘密:觀光冰河期將長達5至10年
因此,交通部在減免觀光業者的地價稅、房屋稅之前,要先問:這是一個短期情況,以減稅讓業者撐一下即可度過難關嗎?還是一個結構性的供需落差,很難短期就回正軌?
交通部的措施等於告訴大家答案:是長期結構問題了!因為,降稅政策是減免時間長遠5年,必要時可延長1次,等於減免時間可以長達10年。觀光業要面對的是五到十年的冰河期!
減稅形同對企業「紓困」,這種作法只能救急不能救窮;政府沒有必要犧牲稅收、破壞該維持的公平稅制,去支撐難以挽回的企業;市場會有淘汰機制,無法繼續經營下去者,自然會選擇退出市場,把原有的資源釋出作它用;或是由其它更有資金、能力者接手。
事實上這種退出市場、甚至兼併的過程已開始,從年初開始就付出有600家飯店求售;更確切已在特定通路高掛出售的旅館飯店則有88家,總金額超過200億,以高雄的旅館最多,台中居次;其中有近6成賣了半年尚未賣掉。不論如何,因應市場變化,觀光產業的重新洗牌已難避免,政府不需要以減稅的紓困政策干擾市場。
行政院該思考者不是降稅救業者,因為救不了;反倒該思考著手重新整理國內的觀光資源,過去幾年觀光人數快速增加,掩蓋了許多台灣觀光產業的問題。舉例而言,來台觀光客平均待的天數短於其它國家,平均消費金額亦低於其它大城市,這顯示台灣觀光業的吸引力有待提升。既然觀光人數已破千萬,「量」的增加已基本達標,趁著觀光產業頓挫時,政府反倒該把心力放在質的提升,讓觀光業從量變轉向質變,才能成為一個台灣能永續經營發展的產業。質提高量就來,量提升就不必減稅紓困。
最後必須再次強調,政府仍應思考如何吸引陸客回流。蔡政府為了不讓陸客減少後的觀光數字太難看,祭出許多「非常規」手段吸引東南亞等其它國家的觀光客,這個方式讓整體來台觀光人數的衰退比率維持在個位數字,但實際上其消費能力是降低,對整體觀光、零售等產業反而有負面衝擊;更重要的是中國去年出國觀光人數達1.22億人,花費1098億美元,是全球消費能力最高的觀光客,今年可望增加為1.27億人,台灣要發展觀光業,不可能也不需要自我捨棄這塊市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