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賴揆喊話「3萬太低」,但薪資不是靠「喊」就能上去

2017-11-11 07:30

? 人氣

賴清德著手解決五缺問題,對上市櫃公司溫情喊話。(資料照片,蘇仲泓攝)

賴清德著手解決五缺問題,對上市櫃公司溫情喊話。(資料照片,蘇仲泓攝)

行政院昨日針對解決「缺工」問題提方案,院長賴清德溫情喊話說:上市櫃公司、國際級企業起薪3萬都太低。話未必錯,但薪資高低不是、也不能靠溫情喊話喊上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缺工的記者會最後,賴揆說,主計總處統計的台灣勞工平均起薪2.8萬元,「我認為還有提升空間,上市櫃公司、國際級企業起薪3萬都太低」。

雖然官方那個起薪2.8萬的數字,是企業的平均數;而一般觀念中,掛牌上市櫃公司較有規模、財務能力較佳,跨國企業更不必提了,起薪應該遠高於此數字,不過,由日前引發爭議的股王大立光徵新人「月薪2.6萬元起」看,連股王都祭低薪,上市櫃公司確實存在低薪情況。

而理論上該發得出高薪資的上市櫃公司,仍存在低薪徵新人現象,正好就反證了賴揆溫情喊話難有效。薪資高低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勞動市場供需,期待企業有菩薩心腸,一個月3萬元請得到的人才,卻願意「響應政府」、提高到3.5萬甚至4萬,大概不必寄望了。

企業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會加碼:拿根香蕉出來請不到人時,只好拿出牛肉請人。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大於供給,企業必須加碼才請得到人;要讓勞動力市場需求大到足以拉高薪資,其實就是新增投資要高、經濟成長率要漂亮。

回顧過去,80年代算是台灣薪資高度成長期,當年的上班族幾乎都可預期每年至少5-10%的調薪幅度;90年代之後薪資成長開始緩和,實質薪資還是正成長。本世紀開始名目薪資成長就只能在1-2%左右打混,實質薪資則時常是負成長。

對比經濟成長率可看出,1981年之前,平均大概是有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之後差不多是每10年的平均成長率,就要往下掉2個百分點:1981-1990成長率平均8.2%,1991-2000為6.7%,之後10年剩下4.25,2011年至今只有2.4%。

對比民間投資也可看出,投資率從早年的30%上下一路走低,每年的超額儲蓄持續走高,這代表的就是投資不足。台灣在2000年之前,超額儲蓄率大體上維持正常的低檔,大概只有2-5%左右,這代表儲蓄與投資接近平衡。但在2000年之後,超額儲蓄率就不斷上升,甚至上升到兩位數;2009年之後每年超額儲蓄超過1兆,近年上升到2兆。今年預估超額儲蓄2.6兆元,超額儲蓄率15%左右,是近30年左右的高點。

因此,不論是先前蔡政府官員溫情的喊說「台灣勞工值得更高薪資」,或是賴揆這次對上市櫃公司的喊話,實質意義不大,設法增加投資才是解決的正道。賴清德也說,政府需要企業支持,一是加速投資台灣,二是提高員工薪資,三是響應政府人才培育計畫。

但要企業加速投資台灣,政府該拿出政策,讓企業願意投資;賴揆上任後一連串解決「五缺」的會議與方案,算是一個正確的「起手示」,但問題是提出的解決方案,政府有能力完成,而且要有效率的完成嗎?甚至方案正確與否、能不能對症猶有疑義─例如解決缺電方案就被批評是空話難兌現。

台灣的經濟與勞動力市場,確實陷入一個尷尬的惡性循環中;投資環境差讓經濟表現難好,企業不投資讓薪資難提升;低薪資又讓人才外流,10年間外流人才倍數成長,而且此趨勢仍持續不歇。高階人才外流讓企業難升級、突破,又更無力拿出高薪資、更不敢投資。

賴清德有沒有辦法斬斷這個惡性循環鏈?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