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僵而不死的百足之蟲

2017-12-09 06:20

? 人氣

「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選擇性利用,以及對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瘋狂操弄,在凝聚民心、鞏固統治合法性和對外擴張方面都大有斬獲,也使得『潰而不崩』的中國成為百年來繼納粹德國和蘇俄之後,對人類近代形成的普世價值的最大威脅。」(資料照,美聯社)

「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選擇性利用,以及對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瘋狂操弄,在凝聚民心、鞏固統治合法性和對外擴張方面都大有斬獲,也使得『潰而不崩』的中國成為百年來繼納粹德國和蘇俄之後,對人類近代形成的普世價值的最大威脅。」(資料照,美聯社)

我第一次知道何清漣這個名字,是在初中時讀到《走向未來》叢書中署名何清漣的那本《人口,中國的懸劍》。八十年代,中國知識界慣有的表達方式是文學抒情、宏大敘事、激情有餘、理性不足,直到今天很多人仍未走出當年的窠臼;然而,何清漣的書讓我耳目一新,或許她是那個時代屈指可數的、受過嚴格的經濟學訓練的學者,她的文字簡練冷靜,敘述井井有條,每一個結論都以詳盡的數據和確鑿的事實來支撐,直到今天,這仍然是何清漣的著述不變的風格。

《走向未來》叢書的作者,集中了八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一批知識份子,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趕上八十年代短促的尾巴的我,大概算是這套叢書最年輕的一批讀者。學者徐友漁如此評價這套叢書:「《走向未來》叢書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一代青年人生起點的教科書,它為熱情求知的人打開了觀察世界的窗戶,給了他們瞭解人類歷史的鑰匙;對於精神饑餓、食欲旺盛的年輕人,這是一份及時的,營養豐富的糧食;那時的學生幾乎身無分文,但他們很富有,因為他們擁有未來。」然而,在八九的槍聲中,美好的未來以及田野上的希望很快如同玻璃般破碎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九九二年,到北京讀書以後,我先後認識了好幾位《走向未來》叢書的編者和作者,特別是陪伴叢書編委之一的前輩學者包遵信走完了淒涼而堅韌的最後歲月。當然,我更看到若干曾經追求民主自由理想的知識分子,表演川劇中「變臉」的絕活。且不說曾為編委的王岐山成了位高權重的「打虎將」,其他蛻變成「官與商的幫凶、幫忙與幫閑」的人亦數不勝數:先向薄熙來拋媚眼再向習近平拍馬屁的蕭公秦,直接用新左派理論爲薄熙來塑造金身的崔之元,堅持「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毛派」王小強……白雲蒼狗,大浪淘沙,往事不堪回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十多年來,何清漣一直秉持知識人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從深圳到普林斯頓,從《現代化陷阱》到《中國:潰而不崩》,從未停止對中共極權暴政的觀察、分析和批判,而且這些觀察、分析和批判都經住了時間的考驗,有如先知的預言般準確。

何清漣在離開中國前公開出版的最後一本文集名為《我們仍然在仰望星空》。後來,溫家寶附庸風雅地「仰望星空」,贏得不少奴才的鼓掌稱頌。與詩句被溫家寶引用之後受寵若驚、感激涕零的台灣詩人余光中大不同,何清漣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己的「仰望星空」與溫家寶的「仰望星空」之本質差異:「從思想的無垠與自由而言,每個人頭上都有片星空,我在自己的文集《我們仍然在仰望星空》及同名文章裡,很清楚地表明我仰望的『星空』,就是作為普適價值的民主、自由、人權;為了這仰望,我也從未忘記盡綿薄之力清除腳下的污濁。而溫家寶總理所仰望的『星空』,儘管在詩裡未具體描繪,但根據他歷次講話,包括當年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談到『實現民主……中國人民還未準備好』在內,只能解釋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民主』。」這段話,道出了何清漣與夫君程曉農寫作《中國:潰而不崩》一書的初衷:「盡綿薄之力清除腳下的汙濁」,從習近平到郭文貴,不都是這臭氣熏天的汙濁的一部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