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大陸出現數起惡性傷人事件,官方披露的作案動機包括洩憤、報復社會,還有的則因精神疾病或情感糾紛,引起民眾討論。
專家對BBC中文表示,中國最近頻繁的惡性傷人事件反映出普遍的社會挫折感和焦慮狀態,而大陸目前缺乏表達的自由和空間,個體困難難以通過正常渠道紓解。
洩憤或報復社會
6月5日下午,安徽安慶市發生一起持刀殺人事件,一名男子在該市迎江區人民路商業步行街持刀傷人。根據安徽安慶市政府通報,犯罪嫌疑人吳某,25歲,是安慶市懷寧縣人,無業。事件造成6人死亡。
通報稱,該男子因家庭不順悲觀厭世而洩憤行兇,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此前5月22日,大連也發生一起類似惡性事件。一輛黑色轎車在大連中山區人行橫道內撞擊行人,隨後逃逸,造成5人死亡、5人受傷。
大連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稱,當日11時40分許,犯罪嫌疑人劉某駕車沿唐山街行駛至五惠路路口時,在等候綠燈指示後突然在7秒鐘內將所駕車輛車速從0時速加速至108公里/小時(該路段限速60公里/小時),並衝闖紅燈,以駕車衝撞路人的極端方式實施犯罪。
通報還稱,劉某的作案原因是因投資失敗無法接受,失去生活信心,產生報復社會心理。
除了這兩起事件外,中國多地近期也發生了一些惡性傷人事件,原因各有不同,但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6月7日,上海復旦大學發生一起殺人案,該校教師、犯罪嫌疑人姜某持刀殺害數學學院黨委書記王永珍;5月29日,南京一男子因感情糾紛駕車撞人並持刀捅人,造成包括嫌疑人在內8人受傷;4月28日,廣西北流市一幼兒園發生持刀行凶事件,造成兩人死亡16人受傷。嫌犯被初步認定為精神分裂症患者。
普遍社會挫折感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鐘華對BBC中文指出,近期沒有疫情的各省報復社會、傷害無辜民眾的案件確實頻發,有明確傷害對象的暴力案件也連續出現,可能因為疫情期間所累積的負面情緒(比如經濟情況轉差、感情破裂等個體負面人生事件帶來的情緒)需要逐漸向外發洩。
她指出,看其他國家的一些關於犯罪的報導分析,也有學者提到,疫情減輕之後犯罪會有報復性的回升。
從作案動機來看,鐘華稱,在中國相對比較發達的大城市,近三年來,殺人案件佔比最大的是男性因情感原因殺害女性。近期發生的暴力惡性事件,也符合這樣的趨勢,主要是男性因情感問題產生暴力行為;其次,報復社會的案件隨著社會發展,也會逐漸增多。
「聯合國的數據連續多年顯示,全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進步,並沒有縮小貧富差距,反而增加了社會不平等。即使中下階層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富裕階層獲利更多,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中『相對剝奪感』比較強烈的那一部分人,如果他們缺少合法途徑達致社會公認的『成功』或者缺少溫和的途徑紓解他們的情緒,他們就可能會使用暴力去發洩,實施報復社會的行為。」鐘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