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教育與民主自由生活的捍衛
另類事實的存在使得信任更難以建立。因為取得資訊較過去來得容易,使得對於同一個議題的各樣證據,都能輕易的取得,同時也使得查證這些可能意見相左的資訊更為困難。以半杯水為例,有些人認為杯中已經半滿,但另一群人可能認為半空,針對這樣的認知差異,確實很難分辨究竟誰是對的,很可能雙方都對了一半,更好的做法是透過測量的方式去確認客觀事實上,這杯水究竟客觀測量的容積為何。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問題並非客觀事實的問題,更有許多的詮釋存在,而這也使得另類事實有存在的空間,有心人士很可能透過操弄訊息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判斷。
當演算法的發展基於商業模式的需求,透過統計數學的模型推送更符合認知興趣的訊息給使用者時,意見的極化使得不同意見的群體再難達到共識,因為他們平時接受的訊息偏向兩個極端(也就是越來越難看到你不熟悉、不習慣甚至不喜歡的論點,但更常接收到你本來就知道、認同甚至欣賞的論點),人們變得更不在乎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的想法,甚至在演算法下無從接觸,或接觸頻率降低,意見的傾向也就一次又一次的鞏固,變得牢不可破。
然而,這對民主有什麼影響呢?兩極化的社會很可能在諸多爭議問題上難以取得共識,對於意見不同的群體可能因為認知的差異引起更多的情緒反應,憤怒加成之下,更難以溝通和取得共識。一個沒有共識的社會,就很難共同生活,人們將忙於相互攻訐、彼此仇恨而忘記共同合作創建未來。
所謂的媒體素養教育,則是希望透過帶領學生認識這樣的數位生活環境,提早適應訊息來源五花八門的社會現實。藉由接觸不同的訊息來源,讓自己有理解、認識不同論點的可能。另外,也訓練自己習慣多方查證,分辨哪些是基於事實的陳述,那些則是事實之上的意見或觀點。
近來的研究、報導發現,實體的見面互動,有助於不同觀點的人們在真實接觸中,發現對方不那麼極端,意見也不這麼不能接受。然而在疫情之中,這樣的接觸又顯得困難重重。或許,在這段時間,可以花點時間了解數位生活的現況,進一步培養未來生活逐漸回歸正常後,與他人接觸討論的可能。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