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塘工業區(港)通過環差審查的三年後,今日(10/12)環保署再度審查經濟部的「外推方案」,這是為今年5月迎戰公投所提的方案補正環評程序。不過,環保團體認為外推案無濟於事,唯一能完整保護藻礁的方法,就是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藻礁區。
然而,外推方案是在原址興建的前提下所做的微調方案,因此環評並不會討論遷址、或其他可行替代方案。預估外推案在行政院意志主導下,也會跟三年前一樣順利通過,經濟部與環團之間的爭議不會有任何進展,只能留待12月18日公投由人民決定。
藻礁本有機會成為台灣之光,如今面臨消失風險
在觀塘工業區(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為了供應大潭電廠7~9號機氣源。但這裏是擁有完整殼狀珊瑚藻的大潭藻礁區,已故齊柏林導演曾拍下大潭藻礁的紫紅美景,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則在這裏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國際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任務將這裏選為海洋保護區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
而大潭藻礁更擁有總統級的身價,2013年在野的蔡總統在這裏寫下「藻礁永存」的承諾。也因此經濟部有所顧慮,環評過程中幾度修正方案,最後將工業區規模縮小到23公頃。
工業港雖然沒有縮小,還是維持900公頃左右,但碼頭席次減到2席,外海填區減到21公頃,中油為這個方案取名「迴避替代修正方案」,認為只要迴避藻礁裸露區,就足以保護藻礁生態。
工程人員常錯把海域當陸地,以為只要迴避某區就不會有影響。但藻礁不是只在裸露區,整個藻礁生態系向外海延伸3~5公里,LNG船進出工業港區,浚深航道都會破壞藻礁,環保團體曾估計工業港至少會挖除300多公頃藻礁。
官派委員存在,讓環評無法客觀審查
雖然環評過程中曾做出決議:「因港灣開發對藻礁生態系有重大影響,站在保育立場退回經濟部重新檢討。」環評委員鄭明修則提出多個台北港可以蓋三接站的場址。他有感而發:「台灣西部海岸已過渡開發,導致天然海岸逐漸消失,既然三接站選址存在其他選擇,留下生態應該是最重要的考量。」
不過最終在2018年10月8日的環評大會中,專家委員意識到無力阻擋政府意志而退席抗議,之後在官派委員主導下投票通過環評,成就「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而那些退席委員,隔年做完一任後就全數被換掉。
環評會之所以經常為了區位適宜性發生爭執,是因為開發者事先沒有調查區位與環境的衝突,送來的區位又強調「唯一方案」,導致環評委員也沒得選,只能就這個區位審查並決定通過與否。但遇到政府主導的案子,擁有七票官派鐵票則穩操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