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投資、合理的獲利模式,選手生涯過短
近年來已有許多大學增設電競專班、系所和相關社團,符合潮流趨勢,但卻無法填補大環境的劣勢,因此仍是令人興致缺缺、望而卻步。雖然曾經經歷過TPA戰隊在S2的大勝,一度將台灣電競風潮推上高峰,卻因電競市場沒有借此成功的建立一套合理的獲利模式,不只是賽事行銷不佳,戰隊經營本身的資源不夠豐厚。
而缺乏商業成功導致的惡性循環,也讓這個領域無法發展、無人投資,導致在2015年脫離GPL賽區獨立成LMS賽區,享有三張世界賽門票的「台港澳聯盟」,因成績表現不佳、優秀選手和教練留不住,進而在2019年土崩瓦解、走入歷史。在隔年與東南亞賽區(LST)合併成「太平洋聯盟」(PCS),令人不甚唏噓、惋惜。
電競選手的生涯與職涯發展的議題也備受重視,根據人力銀行調查資料顯示,由於電競運動對手腦協調、邏輯推理、謀略及反應等腦力及手部技術敏捷反應有一定的水準,使得電競選手生涯短暫,平均生涯僅22.5個月,更有半數電競選手生涯甚至僅15.3個月。
但因全球遊戲電競產業已形成生態系,研發、策展、後勤分析、選手經紀、戰隊管理、會員粉絲社群經營等新機會,讓退役後選手出路更寬廣。因此,培養選手具備上述職能,是成立電競課程的學校及機構應多加強的部分。
相對於中韓電競強權,台灣電競產業遭污名化
相比電競強權韓國和中國的做法,台灣實在相差甚遠。儘管國內於2017年修法後的〈運動產業發展條例〉已將電競產業納入產業項目之一,適用該法的獎、補助及輔導;全大運、亞運委員會亦已認同電競做為運動項目,並選擇將其列入示範賽項目,但許多國家社會對此仍存在許多爭議。例如2018年曾發生台北豪宅拒電競戰隊入住,並汙名化電競產業的事件。
還有電競專業知識的傳承、熟悉電競生態或具備電競專業知識者,卻因法規限制、學歷無法至大專院校授課,讓本就薄弱、卑微的台灣電競生態,無疑是雪上加霜、舉步維艱。
韓國電子競技協會(KeSPA),是與「韓國唯一國有銀行」的有利銀行進行簽約,協助保障電競選手的未來,並提供個人資產管理的服務,因電競選手相比其他運動選手,年紀較輕且黃金時期較短,為保障年紀輕輕不善理財的年輕人,而提供個人銀行服務,包括財務管理、房地產諮詢與資產管理的訓練,保障退休生活的同時,也對於想成為選手的的人,無形中成一股不小的拉力。
中國電競產業優勢即是資金豐厚,許多戰隊背後都有大型企業出資撐腰,給予令人瞠目結舌的薪水,只為招募強而有力的選手,例如韓國選手Faker曾被中國戰隊以5億韓元(約台幣1500萬元)挖腳。除此之外,中國官媒「央視網」播出節目《青春說》,以講述電競選手的故事,如此大手筆、大張旗鼓的做法,足以看出中國對於電競產業求知若渴、愛才惜才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