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房市持續走熱、過去的打房措施效果不彰,金管會準備祭出新的打房措施,控管銀行不動產曝險,央行周四理監事會也再次出台新的打房措施。兩大金融主管機關出重手,雖然是「誠意十足」、威力亦夠,可惜的是:恐怕已是時不我予,頂多稍微讓房市熱降溫「燒慢點」,要冷卻房市、讓房價降低,已不太可能作到了。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最快今年底、最慢明年初,將再次啟動不動產專案金檢;此外,最快年底前將降低銀行不動產授信曝險。後者是以調高不動產相關風險權數為之。至於央行則是繼續緊縮其選擇性信用管制的額度與對象,方式主要是再次降低某些類別貸款者的最高貸款成數。
在行政院的健全房市方案(其實就是打房的婉轉說法)中,有幾個相關的部會:住宅與營建主管機關內政部是負責買賣制度(如實價登錄、房產買賣制度契約等、或是興建公宅),財政部就是稅制主管單位,房地合一稅制中的「炒房稅率」高低就是財政部訂定;金管會與央行則是主要的金融監理、管理機關,其打房措施當然不脫金融手段。
雖然打房金融手段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都是在緊縮流入房市的金流、提高購屋購地的金融成本。幾乎所有人、所有企業購屋購地,一定需要融資貸款,資金充沛成本又低時,所有想買的人都能得到滿足,當然能把房市炒更熱;一旦把流到房市的金流水龍頭轉緊一點、成本提高一點,財力稍差、自備款不夠、支付貸款能力較差者,就可能要退出市場,因此這些手法一定會有替房市降溫的效果。
只是這次的效果很可能只是減緩房市升溫的速度與幅度,但與6年前情況不同,這次再也無能壓制房價與房市了。
台灣房市上波循環是在2015-2016年之間逐步走入空頭市場,原因有幾個:金融方面,央行在此之前已祭出幾波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緊縮往房市的貸款金流,總體經濟方面,2015年經濟走緩,國人整體薪資仍是緩增甚至停滯狀態。房市基本面上,從SARS之後走了超過10年的多頭,已有居高思危的風險了。
最關鍵與重要的政策因素,則是2016年上路的房地合一稅制,過去短期炒房的資本利得幾乎不必繳稅,但在實價登錄與房地合一稅制聯手之下,這種形同用稅制「獎勵炒房」的制度不再。
這幾個因素讓房市轉空頭,2016年成交量降到24.5萬戶的低點,而政策湊效的主要原因,是上波推高房價的主力是投機客,高點時雙北成交量中有6-7成是投機客,幾個投機客也因此打響名號。
但這波房價上漲的結構與上波還是有點不一樣,一來投機客相對較上波少很多,所謂的「剛性需求」的自住客反而多,二來經濟情勢基本上看好,因此房市的上彈屬於「有基之彈」而非「無基之彈」,要用政策壓下的難度更高;三來原本房價低薪資也低的南部地區,因台積電等投資引進的高所得就業人口,必然帶動當地房市的需求與價格,這些購屋者受緊縮金流政策影響小。
此外,大環境面來看,資金充沛的低利率持續,縱然打房政策緊縮金流,但整體金融面仍屬寬鬆;再來是通膨再次現身、全球大宗物資、原物料上漲,營建成本其實己節節升高,依照業者的說法,近1年來營建工資上漲近一倍、鋼筋報價漲5成、玻璃漲3-4成,地價則是上漲1-3成。在所有相關成本上升情況下,無論政策施力多大,要房價下跌的難度當然更高了。
因此,大部份地區的房價都已超過上波高點,北市房價所得比重回近16倍高點,政府持續打但房市熱絡依舊,今年預售成交量可增加到32萬戶左右的高點;更讓人難寄望打房效果的是:有超過6成民眾預估房價會繼續上漲─這很容易成為「自我實現預言」。
對金融機構「誠意十足」的打房措施,當然要肯定,但現實上則不必寄望其對房市可收冷卻效果,降一點溫度就很厲害了,更不必太期待政策能讓房價回跌。
短期而言,可能更應寄望於內政部與地方的社會住宅計劃的進度,在供需上調整,對紓緩房價上漲壓力效果更大。更長期所言,則是希望民眾薪資、家庭收入等能增加快一點,能「跑贏房價」,把居高不下的房價所得比拉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