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對岸提出「惠台31條」,那麼堅定的「就是要對你好」後,突然想到,萬一那天,對岸又決定「就是要對你更好」,祭出關稅全免,台灣要如何應對?
另一種單邊主義,台灣只能乾瞪眼
過去兩岸事務,大體上是雙方協議後決定,不過,北京在228當天公布「惠台31條」後,大家才發現,其實,有很多事談或不談都可以,主要看權利在誰手上,有決定權方就直接為之即可─某種型式的單邊主義。對岸直接決定要給台灣企業與民眾許多「國民待遇」,我方政府好像也不能作什麼。政府或許對企業還可有些方式卡一下、管一管,對一般民眾利用此31條到中國考試、就業,幾乎就只能乾瞪眼,一點辦法都沒有。
雖然是有樂觀派認為「萬惡的共匪」難取民心,所以31條不會有效;但悲觀派則認為,因為政府只能乾瞪眼,萬一對岸真能落實執行,是可以吸引更多台灣人才、企業到對岸,台灣很可能「被掏空」。
這就讓人想到,如果對岸又突如奇來,決定讓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商品貨物全部免關稅,台灣能如何因應?
免除關稅,比FTA、貨貿還威
真要這樣作,其實理由也可以「非常充份」,因為中國一貫的立場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就是「國內」嘛,只要台灣企業在產品上打上一個「中國台灣省製造」,貨物進口就不課關稅,倒也合情合理。這招會讓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其效益與影響簡直比簽FTA(自由貿易協定)還威─大部份FTA是在一定年限內(5年或10年不等),讓雙方進出口貨品的95%左右降到零關稅。
相較之下,2010年的ECFA只涉有800多項貨品,雙方談得你死我活、肝腸寸斷的兩岸貨貿協議,涉及8000多項貨品,都算是小兒科了。
台灣對中國(含香港)每年出口金額超過千億美元,去年大概是1300億美元;至於出口到中國的稅率,各項產品的差距大,例如各種石化原料稅率大概在5-10%左右,消費品平均在7-9%左右,但如汽車整車的進口關稅則高達25%,還有增值稅及因不同排氣量所課的消費稅,各種半成品則有些可因加工再出口而享有退稅等。
免稅利益2000億,台灣好處多多
台灣出口中國貨品的平均稅率,在ECFA前的數字是接近10%;在ECFA之後,中國也陸續調降關稅,例如去年12月就把187項消費品的稅率由17.3%降到7.7%,假設台灣現在對中國出口所課的平均關稅為5%,每年1300億美元的出口,省下的關稅就是65億美元(台幣近2000億)。少了關稅,不必懷疑,台灣出口中國的數量、金額必然增加。
這樣作,台灣的好處不必討論,反正出口增加總不會是壞事吧?甚至長線而言,國內企業與外資的投資都能因此增加。台灣未能與重要國家簽FTA、無法加入任何一個較具規模的區域經濟組織,所帶來的「經貿邊緣化」憂慮,在出口占4成的市場免除關稅後(等於超越FTA效益),幾乎就能解除警報;其效益可能與加入TPP(現改名為CPTPP)相當,甚至還不必開放自己市場哩。實在是好處多多。